AI导读:

5月13日,*ST沐邦股价连续第七个交易日跌停,成为跨界光伏企业困境缩影。多家跨界光伏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集体退潮虽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需警惕资产未真正退出行业。行业低谷期,跨界企业纷纷计划出售光伏业务或转让控制权。今年行业扭亏为盈较难,但有希望见到拐点。

5月13日收盘,*ST沐邦(603398)股价连续第七个交易日跌停,成为跨界光伏企业遭遇行业下行周期困境的缩影。三年前,一批上市公司趁着光伏热潮切入该赛道,一度风光无限。然而,2024年年报披露后,多家跨界光伏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能力受质疑,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部分企业正计划出售光伏业务以摆脱亏损。

跨界光伏上市公司的集体退潮,虽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需警惕的是,这些企业的光伏资产多被地方国资或第三方接盘,并未真正退出行业。因此,需采取强硬政策推动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

以*ST绿康(002868)为例,公司在短短10天内经历了巨大转折。三年前跨界光伏胶膜产业,如今却面临资产出售、控制权变更等困境。4月29日,*ST绿康披露年报和一季报,随后宣布向纵腾网络出售29.99%股份,控股股东将变更为纵腾网络,同时拟向股东设立的合资公司出售与光伏胶膜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彻底退出该业务。

回溯*ST绿康转型历程,2022年7月,公司宣布购买江西纬科100%股权,跨界进入光伏胶膜行业,一度受到市场追捧,股价飙升。然而,跨界并未带来显著业绩改善,2022年至2024年,公司亏损持续扩大。由于光伏胶膜行业价格内卷、毛利率低,以及设备产能利用率不足,公司固定资产减值较大,原材料跌价准备减值金额也较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表示,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光伏企业陆续回A上市,获得资本市场追捧,这是跨界光伏企业兴起并获得市场追捧的主要背景。然而,以*ST绿康为例,跨界并未带来业绩改善,反而陷入困境。面临困境的跨界光伏企业,往往是原有主业难以为继,希望借道光伏摆脱困境,但在参与者众多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已出现“踩踏”。

在这轮跨界潮中,上市公司多聚焦于光伏主产业链制造环节,如硅片、电池片等。虽然跨界方向各异,但多数跨界上市公司在经营及财务上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迹象。去年,*ST沐邦硅片及硅棒业务等营业收入大幅减少,净利润亏损严重。同样,仕净科技(301030)等跨界企业也面临巨额亏损。

一线光伏企业人士认为,跨界光伏企业海外市场布局较弱,技术路线单一,因此在行业形势变化阶段,综合竞争力较弱。不过,吕锦标认为,这轮跨界企业竞争力并不弱,特别是在电池端跟随主流方向切入N型TOPCon时抢占了先机,但在所有技术路线都亏损的局面下,跨界企业也不能幸免。

财务指标恶化使跨界光伏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质疑。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多家跨界企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以*ST绿康为例,公司2024年经审计期末净资产为负,且连续三年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均为负值,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

在行业低谷期,跨界上市公司纷纷计划出售光伏业务、另谋出路。麦迪科技、ST泉为等企业正筹划出售光伏资产或子公司股权。此外,还有企业选择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如*ST海源控股股东拟转让股份给新余金紫欣。

晶科能源表示,跨界光伏企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行业将逐渐进入从亏损到盈亏平衡再到逐渐盈利的过程。然而,一线企业人士认为,当前跨界光伏企业的退出还不充分,需采取强硬政策推动落后产能和企业出清。

虽然部分跨界企业暂停扩张或坚守,但行业命运取决于何时走出低谷。吕锦标认为,本轮竞争的显著特点是优质产能过剩,低价竞争拼现金流已造成龙头企业持续亏损。今年行业扭亏为盈较难,但有希望见到拐点。跨界企业集体退潮有利于行业供需再平衡和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