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投行人员赴港潮起,港股市场资本迁徙盛宴上演
AI导读:
内地企业南下上市潮汹涌,超40家内地企业拟赴港上市,A+H模式持续升温。内地投行人员正经历迁徙,券商鼓励投行人员赴港备战市场,但香港投行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转港不仅是轮岗,更是人才结构重塑机会,但需审慎权衡成本与风险。
蓝鲸新闻5月15日讯(记者王婉莹 李丹萍)内地企业南下上市潮汹涌,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已有超40家内地企业拟赴港上市,其中近20家为A股上市公司,“A+H”模式持续升温,叠加中概股回流,港股市场正上演资本迁徙盛宴。港股市场正成为内地企业连接国内红利与国际资源的桥梁,品牌拓展、估值提升、出海加码,中概股回流潮及港交所制度创新,资金热潮涌动。
资本涌动,投行人员亦在迁徙。内地投行正经历“迁徙”,券商通过内部竞聘、轮岗鼓励投行人员赴港,备战港股市场,缓解内地投行过饱和。然而,这场转型背后,亦存结构性问题与个体抉择矛盾。香港投行市场“高密度、低费用、强竞争”,承销费率市场化,头部项目多联合承销,利润空间有限。
香港为中资券商境外发展首要阵地,但马太效应显著,中小券商难以分羹,吸纳人力有限。投行从业者需权衡家庭稳定与职业风险。券商布局卡位,调兵遣将,德勤中国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香港市场新股数量、融资额分别同比增长25%、287%。高盛测算,符合回流条件的中概股总市值达1.4万亿港元。
政策与市场导向为券商投行转向提供基础。中信证券等券商正调配内地投行人员赴港,通过内部竞聘等方式转岗转编。此前,包括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均有调拨人手支援香港项目。转港不仅是轮岗,更是全球视野下人才结构重塑的机会。
从业务数据看,头部中资券商已享受港股市场回温的暖意。港股股权融资规模大增,IPO融资额同比增长近两倍。A股IPO市场萎缩致投行业务下滑,内地员工过饱和,港股市场IPO尚有余量,调往港股有助于提高效率,消解压力。
然而,港股“蛋糕”好看或并不“好吃”。中资券商真正“有效出海”的不多,头部阵营如华泰国际、中金国际等占据优势。多数中小券商因缺乏跨境经验与项目资源,难以分羹国际市场。香港市场竞争激烈,IPO承销市场化,利润空间有限,限制薪酬空间。
内地投行人士赴港需满足条件,包括通过香港证监会执业牌照考试、语言能力、国际化项目经验等。但转岗需审慎权衡成本与风险,满足条件的从业者多处于家庭和职业稳定期,缺乏变动动力。制度差异亦不容忽视,香港公司人员优化模式更果断,个体需权衡未来去留。
投行“转港”本质为业务结构调整,若仅视为分流池,恐难治本。人员结构性过剩源于项目稀缺与人才堆积错配。出路在于打通多层资本市场体系,拓宽项目来源,如培育业务增量,推动投行服务全生命周期,释放人才价值。机械转移内地人才至香港,或诱发新一轮人员过饱和。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