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一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TR35中国)入选者名单揭晓,年轻科技精英引领AI与量子计算变革。罗剑岚、钟翰森等青年科学家以硬核技术创新,推动AI与量子计算发展,展现中国力量。

  新一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以下简称“TR35中国”)入选者名单今天在沪揭晓。其中,两位年轻入选者尤为亮眼:OpenAI研究员姚顺雨年仅27岁(Deepseek研究员邵智宏也不过28岁),且一半入选者的研究领域聚焦AI。

  全球AI研究力量中,中国占据半壁江山。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提及此事。而TR35中国名单再次印证,中国青年科技精英正以非凡创造力引领AI变革,展现更年轻、更颠覆的中国力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罗剑岚,31岁便获评TR35中国先锋者。他在具身智能领域深耕十年,曾任谷歌X、DeepMind研究科学家。如今,他加入上海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智元机器人,担任首席科学家。罗剑岚专注于解决强化学习在真实机器人高精度装配任务中的应用难题,曾主导开发全球首个工业级强化学习系统,训练时间仅需2-3小时,成功率100%,远超人类专家和传统方法。

  罗剑岚表示,具身智能将大幅缩短生产适应期,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智元的人形机器人已入厂试验,年底有望推出“样板车间”。

  同为TR35中国先锋者的钟翰森,与九章量子计算机紧密相连。29岁的他已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学家、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并创立上海奇算光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他将AI深度融入量子技术,实现全球最大规模2000+量子比特中性原子阵列,设计出AI驱动的量子纠错解码器,为容错量子计算提供新技术路径。

  基于硬核技术创新,钟翰森创立奇算光启公司,致力于低功耗高算力实现。目前,他正攻关光子系统的可编程性与算法适配难题,旨在实现基于光子的通用智能算力。

  32岁的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在“大零号湾”获评TR35中国先锋者。他致力于降低算力成本,创新提出稀疏计算软硬协同优化方法,旨在提升算力效率。无问芯穹已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云侧和端侧业务场景,树立国产算力新标杆。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