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承诺缩短账期,汽车行业呼吁回归理性竞争
AI导读:
多家车企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以缓解中小供应商现金流压力。国务院颁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开始实施,直击行业账期拖延顽疾。汽车行业呼吁回归理性竞争,摒弃价格战和内卷。
“汽车企业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责任与企业担当的体现,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企业以身作则,加强行业自律。
车企承诺账期不超过60天,成为汽车行业近期热点话题。从6月10日起,包括中国一汽、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等在内的超17家车企纷纷发表声明,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其中,北汽集团还宣布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不合理结算方式,以缓解中小供应商现金流压力,夯实产业链供应链互信根基,维护健康的产业生态。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内汽车行业,合资企业之外的自主品牌多年来大多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或电子应收账款凭证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导致供应商账期被拉长。同时,受汽车行业近几年频繁的价格战影响,整车厂向供应商付款的账期普遍由90天延长至180天以上,这一行为引发了产业链上游企业的不满。
长账期积弊已久
账期较长是国内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现象。近年来,整车企业支付货款的节奏明显放缓,部分整车企业向供应商付款的周期甚至超过了200天。6月12日,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付款周期变长不仅存在于整车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二级供应商在向三级供应商付款时周期也会相应延长,形成“击鼓传花”效应,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因此受到账期延长的困扰。超长账期对汽车供应链造成了严重的资金链挤压。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面临着招标环节价格竞争激烈的压力,这进一步加重了零部件供应商的焦虑。部分零部件企业因无法提供更低的价格或面临回款困难,导致现金流紧张而破产。中标供应商中也存在不少“赔钱赚吆喝”的现象,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明显下滑。
实际上,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6月1日,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川公开发文,呼吁龙头车企和大型供应链企业不要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换得自身发展,应提高技术和质量能力评分权重,摒弃唯价格论、追求最低价的做法。同时,他提出希望在乙方产品送达并经过必要检验后,甲方能够立即对账、开票并结算,回款在发票开具后一个月内到账,且电汇为回款的唯一方式。
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一个好消息是它们迎来了喘息的机会。整车企业的上述做法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
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2025年修订版)已经开始实施。《条例》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并禁止大型企业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以及利用这些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条例》直击行业“内卷式”账期拖延顽疾。
资深汽车营销人、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汽车营销委员会联席理事长马振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60天支付账期”是行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企业应以“共赢”为发展逻辑,保持向善基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马振山指出,如果企业仍然依靠压榨供应链资金来实现盈利,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愿景和价值观。中国汽车产业不缺资本,缺的是一个向善的资本。这是中国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呼吁行业回归理性
无序的价格战以及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内卷正在侵蚀中国汽车产业的利润。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623亿元,同比下滑8%;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4.3%,低于整体工业企业5.4%的利润率。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进一步下降至3.9%。
进入2025年第二季度,汽车行业价格战再次升级。5月下旬,某自主品牌率先发起大幅降价活动,多家企业跟进效仿,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为遏制价格战的蔓延,近半个月来,监管机构、行业协会、汽车行业资深专家等接连发声,呼吁行业回归理性竞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认为,汽车行业内卷带来了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许多骨干企业亏损,产业链企业承压,行业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吴松泉指出,应加大对那些突破法律法规和市场竞争边界的恶性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态称,车企之间无序的“价格战”给汽车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冲击,危及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工信部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益,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10日,中国钢铁行业协会亦发文称,2024年以来,部分车企要求钢厂汽车板降价超过10%,远超钢厂可接受的能力。部分车企在钢厂供货几个月后才通过企业汇票支付,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成本通过“合同账期”方式转嫁给供应商,导致钢厂资金压力倍增。中国钢铁行业协会建议,国内车企应借鉴日系车企经验,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控制成本的同时,给供应商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一位资深汽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从2023年开始,价格战多次席卷国内汽车市场。为抢占市场份额,整车厂利润普遍下滑。为了降低成本,车企通过向供应商压价或延长账期等方式缓解压力。而这一做法让在产业链中话语权较弱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经营风险加剧,产业链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条例》的落地实施有望推动汽车行业回归理性竞争轨道。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