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文章回顾了历史上金融泡沫的教训,警示投资者避免盲目跟风。强调了投资大师们的策略,即关注高品质企业,避免参与不明白的投资。提出绩优股与垃圾股的区别,以及如何在熊市中寻找低估加优质成长股的机会。

如果不是翻开历史,投资者很难想象:在短短几个月内,一种炙手可热的商品价格会从每株3万美元跳水到十几美元甚至归零,让大量参与者损失惨重。这一幕在金融市场中并不罕见,警示着盲目跟风的危险。

人类的本性慕强,普通投资者容易被流行风向所吸引,但若不问利润来源,直冲云霄的价格和令人艳羡的利润可能都会成为致命“绞索”。投资大师们因搜集反面案例,明白跟风投资背后的风险,提出“不懂不做”,避免伤害。

有人或许认为可以利用泡沫获利,但追逐泡沫实则极其危险。泡沫破裂迅速且决绝,几乎无人全身而退。正如巴菲特所言:“搞金融不同于剧院逃生,须找到交易对手才能离场。”

尽管整体金融泡沫少见,但局部泡沫时有发生。历史显示,泡沫无论多大,终将归零,参与者不仅丧失利润,还可能丧失本金,借贷参与者更可能陷入负债深渊。

在金融投资中,流动性可能在最需要时消失,重大损失将改变人生。轻率投资易做,但后果难以承受。投资需三思,优先考虑损失可能性。

泡沫之下潜藏“绞索”

历史上,郁金香球茎价格在1636年相当于现在2.5万至3万美元,全民参与,房屋土地被贱卖换取现金投入市场,外国人亦卷入。价格高涨吸引更多投机者,仿佛证明价格合理,为上涨打开空间。然而,1637年泡沫破裂,价格断崖式下跌,投机者面临财产剥夺甚至破产。

大量商人沦为乞丐,贵族失去家产,这场灾难源于大众狂热和对金融规律的无知。

所有金融泡沫暗含归零风险

对金融历史的轻视导致泡沫一再上演。投资大师们重视“不为清单”,绝不参与不明白的投资。南海泡沫中,牛顿损失2.5万镑,相当于今天300万美元,留下名言:“我能算出天体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疯狂。”

在金融泡沫中致富难,因为人性难改,都想等到最后一刻撤离,但往往为时已晚。追逐泡沫是财富不归路,巴菲特对此有清醒分析。投机看似容易,实则危险,总有泡沫破裂之时。

任何金融泡沫都暗含资金归零风险,即使侥幸逃脱,下次参与仍可能归零。重阳投资创始人裘国根指出,不具有“遍历性”的策略意味着爆仓或出局可能,投资成危险“俄罗斯轮盘赌”。

只要存在完全亏损可能,无视这种可能继续投资,资金归零可能性不断攀升。赚钱更重要的事是避免重大不可逆亏损,这也是投资大师不被热点诱惑、不背离原则的原因。

统计显示,在上市超过10年的申万绩优成份股中,80%个股涨幅超一倍,8%个股未超越十年前股价。投资者需确保投资组合中是优质公司(网球),而非劣质公司(鸡蛋),鸡蛋落地四溅,网球落地弹起。

“鸡蛋”落地四溅,“网球”落地弹起

在每一轮熊市中,投资者谨慎,持有稳健个股。但随着牛市来临,垃圾股起飞,投资者追逐垃圾股,牛市末期重仓垃圾股是亏损主要原因。

在市场崩溃时,优质股和垃圾股都会下跌,但优质股会反弹复苏,垃圾股却永不回弹。投资者需确保投资组合中是优质公司,保留投资收益。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指出,小盘股在牛市期间会被高估,随后暴跌且反弹慢。聪明投资者应避免将二类股票纳入投资组合,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其被低估。

投资需关注高品质企业。逆势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曾说,买入垃圾股不存在“物美价廉”,正如与品质不好的人交往,“如果你跟狗躺在一起,那么你起来的时候身上将都是跳蚤”。

巴菲特亦坦陈要远离烂企业,专注于寻找可跨越的跨栏。绩优股因业绩支撑股价,垃圾股因无业绩支撑失去股价之锚。多只绩优股过去10年业绩长足发展,股价反弹。业绩是推动牛股上涨的主要因素。

A股价值投资大佬张尧指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证券市场赚钱的黄金时期,证券市场高波动性提供更多低估买入、泡沫卖出机会,提高收益率。投资应关注好企业,如巴菲特成功秘诀在于预期每笔投资成功,集中于少数几家财务稳健、具备竞争力、由能干且诚信管理者经营的公司。

绩优股因低估加成长带来丰厚收益,熊市是寻找低估加优质成长股的好机会。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