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知名投资人吴世春竞得ST路通股权后提议改组董事会,却遭董事会全票否决,新旧股东矛盾公开化。围绕创投入主上市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引发市场争议,探讨其潜在危机与深远影响。

  欲在二级市场大施拳脚的创投机构,尚未站稳脚跟便遇到一场“硬仗”。知名一级市场投资人吴世春,近期陷入舆论漩涡。他以1.5亿元竞得ST路通7.4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随后提议改组董事会罢免原董事,却遭董事会全票否决。新旧股东矛盾公开化,双方围绕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攻防战随即拉开序幕。

  “‘野蛮人’敲门?”“白衣骑士遇阻?”……围绕创投入主上市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引发市场争议。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投行人士、律师、投资人,以求从多维角度进行解读。在一二级市场联动更深的当下,透过ST路通这场控制权之争,或许能窥见创投机构入主上市公司的潜在危机与深远影响。

  “竞拍+改组”策略争议何在?

  吴世春与ST路通现任董事会的分歧起始点在于,“空壳提名”是否有效。一方认为原控股股东已不再直接持股,其提名的董事不适合继续担任;另一方认为罢免理由不成立。律师分析称,现行公司法未明确要求董事提名权与股东持股比例挂钩。

  “竞拍+改组”这一略显暴力的打法,也引起市场对于其是否构成“野蛮人”的讨论。律师和投行人士认为,吴世春是通过司法拍卖成为第一大股东,不同于“野蛮人”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更符合市场化规则。

  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野蛮人”,但吴世春的此番“入主”,与大部分上市公司新旧实控人通过友好协商后,以协议转让等方式实现控制权交接还是明显不同。况且,这一打法本身也面临一定风险。

  “白衣骑士”说法是否成立?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创投入主上市公司虽未必构成“野蛮人”标准,但也并不一定是“白衣骑士”。自A股市场IPO节奏放缓以来,一级市场“募投管退”循环出现明显梗阻。“并购六条”提出,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为一级市场的退出提供了新解法。

  “创投入主上市公司,既可以是为公司纾困,也可以是为了实现个人以前投资标的的退出。”不过,从现实层面看,创投入主是为推进产业整合还是满足己方套利需求,有待更多检验。创投机构入主上市公司后,究竟是产业整合还是短期套利,仍需通过长期的市场实践来检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