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探讨了银行板块近期回调现象,分析了大资金变动对回调的影响,以及机构对银行板块风险的再评估。同时指出,尽管银行板块有亮眼表现,但投资者仍需警惕市场情绪驱动的短期炒作风险。

  最近在一些评论区,总能看到来自股民的一个段子——

  “年少不知工行香,错把科技加满仓。年少不知农行好,错把汽车当成宝。年少不知中行醉,错把白酒当安慰。年少不知建行强,错把芯片当栋梁。”

  虽说是调侃,但确实反映了一定时间段里的市场情绪。不久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价均创下了历史新高。近一年以来中证银行指数已经跑赢纳斯达克100指数,市场上也有人把银行股称为“银斯达克”“中国版纳斯达克”。

  不过,最近两天银行板块迎来了回调。中证银行指数在7月10日迎来最高后,连续下跌,7月18日以0.62%的收涨为本周画下了句号。

  现在回看这波“牛回头”,市场上发生了什么?

  大资金的变动

  和这波回调关系比较密切的,是大资金的变动。7月16日,杭州银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寿拟减持其所持公司股份,减持原因为“中国人寿资产配置的需要”。据悉,截至该公告披露日,中国人寿持有杭州银行股份总数为5078.94万股,占公司普通股总股本的0.70%。若此次顶格减持,中国人寿将清仓杭州银行股份。这已是中国人寿自2021年锁定期满以来第四次减持杭州银行股份。这并非近期唯一一家宣布被股东减持的银行。长沙银行、齐鲁银行等近期都宣布被股东减持。

  在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陈欣看来,股东选择此时减持,或因短期内银行股上涨幅度已经较高,投资者认为未来估值波动风险加大。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大资金的加入,也是银行板块很长一段时间表现亮眼的重要因素。“从银行板块的上涨现象来看,一定是有长期机构资金的不停买入,比如险资和养老金等。”陈欣表示,目前10年期国债利率已跌破2%这一重要关口,对这些长期资金来说,必须要找到一个替代投资品种。银行股具有经营稳定性和持续分红特性,同时在蓝筹股中占较大比重,就成为了长期资金配置的优选。

  风险再评估

  大资金愿意入场,除了找债券的替代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机构在过去几年里完成了对银行板块风险的再评估。把时间拉回2021年左右,那时候银行板块还“名不见经传”,市场上最热闹的是生物医药、白酒、新能源等板块,在国信证券看来,彼时市场对银行板块的预期,可以用“悲观”来形容。担忧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不良贷款率、房地产行业的走势,以及对银行息差走窄,高投资收益难以持续的担忧。“过去几年国家防风化债工作效果明显,银行板块实际暴露出的风险,比以往市场低估值中隐含的坏账要小。”陈欣表示。数据非常直观地反映出银行板块市场预期的修复。截至2025年7月18日,中证银行指数的市净率为0.74。而在2023年1月31日,这个数字还是0.55。

  为何市场会对银行板块进行风险重估?我们同样从市场的担忧出发去看。一是不良贷款率。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2024年财报陆续披露,数据显示2024年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较上年末有所下降。二是房地产行业的调整。2024年,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适时推出,将合规房地产项目纳入“白名单”,成为实现金融和房地产良性循环、改善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障。截至2025年1月22日,房地产“白名单”项目的贷款金额已达5.6万亿元。此外还有高风险机构。相较于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更大,兼并重组是中小银行化解风险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7月7日,今年已有约200家中小银行获准合并或解散,其中多为村镇银行、信用社和农商行。

  “稳赚不赔”?

  那么对投资者来说,这是否意味着,目前的银行板块“稳赚不赔”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必须承认的一个现象是,银行经营端的压力依然很大,这也是市场对于银行板块的另一个担忧。4月底,42家A股上市银行集体“交卷”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从报告中可以发现,2025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下行趋势暂未扭转,给不少银行未来的经营带来一定的考验和挑战。在42家上市银行中,有26家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30家净利润保持增长。还有10家银行出现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经营状况显示出一定的承压态势。同时,现在的银行股已经不那么“便宜”了。比如在2024年的7月份,42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股息率高达4.9%,而截至今年7月7日的数据,上市银行股息率已跌至3.89%。尽管目前股息率依然仍高于理财产品,但相比去年,现在上车已经显得不那么“划算”。“现在的银行股不贵,也不便宜”,陈欣提醒,投资者需要警惕市场情绪驱动的短期炒作风险,需根据经营情况、经济整体环境来综合判断银行股估值是否合理,避免在市场过热时追高入场。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