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科技创新热潮推动港股领涨,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热度攀升。本文解析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热潮,探讨其助力作用与风险点,指出港股市场对高成长性企业的包容性高,赴港上市可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但也存在监管差异、市场波动等风险。

  2025年年初以来,科技创新热潮推动港股领涨全球,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热度攀升。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1日,年内全市场共有178家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其中科技企业68家,占比38.2%。

  记者注意到,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多家A股上市公司或其分拆子公司在香港发行IPO ,“A+H”案例较多。此外,有一些企业是由于在A股上市失败,转而谋求港股上市;还有一些企业近年来经营业绩堪忧。

  对于近期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专家表示,近期内地科技公司加速赴港上市,原因在于港股市场对高成长性企业的包容性高,并且具有国际资本的流动性优势。港股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通过“创新板”或“18A”规则上市,且对同股不同权结构、红筹架构更友好,契合科技企业轻资产、高估值特征。赴港上市可助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和优化股权结构。

  两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协同

  专家表示,近期内地多家科技公司选择赴港上市,主要原因在于香港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高,融资渠道多元,能够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且港股市场估值体系更为成熟,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认可度较高。

  记者注意到,在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中,“A+H”案例不在少数。7月22日晚间,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微半导(688380.SH)披露,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协创数据(300857.SZ)也于7月2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7月2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本市场合作不断加强,上市审批流程更为便捷高效。这些公司寻求“A+H”上市,一方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引入更多国际资本,为技术研发、业务扩展等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另一方面,“A+H”上市也有助于企业更快融入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国泰基金方面指出,一方面,港交所建议将“A+H”公司H股在港上市时的最低公众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5%下调至10%,或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显著降低发行难度。另一方面,优化审批流程与效率。

  “‘A+H’架构不应被理解为‘两个市场的叠加’,而应被看作‘两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协同’。”研究员表示。

  业绩承压企业的 “双刃剑”

  记者注意到,在近期赴港上市的内地科技企业中,有几家公司业绩表现并不理想,有的甚至跟公司的高昂估值形成强烈反差。

  如近期赴港上市的芯迈半导体技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2022—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6.88亿元、16.4亿元、15.74亿元;同期亏损分别为1.72亿元、5.06亿元、6.97亿元。

  今年1月27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香港主板上市,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该公司招股说明书显示,业绩方面,2022年度、2023年度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2.37亿元;同期分别录得净亏损9090.7万元、1.39亿元、2.14亿元。

  据港交所披露,国星宇航递交的港股招股书已满6个月,于7月27日失效。

  对于业绩不佳的企业来说,赴港上市能否解决公司眼前的困难,缓解经营压力?专家指出,赴港上市对业绩承压科技企业是“双刃剑”。短期可通过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但长期需基本面改善。港股虽放宽未盈利企业上市门槛,但估值容忍度低,若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或持续亏损,可能加剧股价波动。

  研究员表示,港股上市确实能为业绩承压的科技企业提供短期资金支持。不过,融资效果与资金使用效率高度相关。若资金用于低效扩张,可能加剧业绩压力。

  记者了解到,一些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原本计划在A股上市,却由于各种原因上市失败,继而另谋出路,转向港股上市。

  成立于2009年的天域半导体,是碳化外延片供应商,公司曾计划2024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同年终止了公司的A股上市辅导。2025年7月22日,天域半导体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2024年10月,在经历北交所三轮问询后,胜软科技撤回A股上市申请。今年1月,胜软科技转战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对于A股上市不成转战港股的科技公司,研究员指出,A股对科技企业的审核强调“硬科技”属性和财务稳健性,导致大量早期科技企业被筛除。此外,研究员表示,A股对行业存在隐性偏好。这使得不符合A股产业导向的科技企业,如互联网服务、生物医药等更倾向港股。总体而言,转向港股是合理的战略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港股上市对企业的包容性较大,上市效率较高,但仍有潜在的估值折价问题。

  研究员表示,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A股上市受阻后选择转向港股,这一现象的本质,并非资本路径的下沉,而是企业在资本结构弹性与制度适配性之间进行的理性再平衡。在A股与港股制度体系存在差异的背景下,企业选择与自身发展阶段更匹配的上市地,是市场化机制下正常的路径优化。

  警惕“资本外部性”风险

  赴港上市对内地科技企业有哪些助力作用?研究员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会给企业带来三重助力。第一是港交所融资结构的弹性优势。第二是审批制度与上市节奏的制度化优化。第三,互联互通机制带来估值与流动性支持使当前沪深港通机制日趋成熟,南向资金成为H股市场中长期估值锚之一。对于纳入互联互通标的的“A+H”公司而言,既可享受来自内地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稳定资金流,也利于在H股市场获取“流动性溢价”。

  对于内地科技企业来说,赴港上市的风险点主要有哪些?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专家指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监管差异、市场波动、投资者偏好和文化差异等方面。企业应充分了解两地监管要求,制定完善的合规策略,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关注国际投资者需求,严格披露财务数据和业务进展,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外,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灵活应对汇率和利率变化,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研究员表示,尽管赴港上市已具备显著的制度便利,但从企业角度看,赴港意味着要接受一套更加国际化的信息披露体系,如果企业仍停留在“以A股标准对待资本市场”的思维框架中,极易在问询阶段、年报发布时出现合规风险,甚至被监管处罚。因此,赴港不仅是“制度适配”,更是一次“治理能力升级”的考验。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