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ETF规模突破5万亿,成为市场焦点。它重塑A股生态,既是稳定市场的“压舱石”,也是行情的“搭台人”。同时,ETF也带来波动风险,机制优化势在必行。未来ETF将超越“被动投资工具”定位,成为长期资金“压舱石”。

  2025年的夏天,ETF投资热潮再次加速,国内ETF总规模历史性突破5万亿大关,仅用4个月便跨越一个万亿台阶,ETF投资成为市场焦点。在数字一路狂飙的背后,是ETF对A股生态更为深刻的重塑。它既是“国家队”稳定市场的“压舱石”,也是助推AI算力龙头股行情的“搭台人”;既是居民资金入市的“新引擎”,也是芯片龙头百亿抛压的“放大器”。当投资从“炒个股”转向“配指数”,ETF定义的新投资时代已然来临。

  ETF成为牛市“搭台人”

  在本轮行情中,ETF扮演着“搭台人”角色,为牛市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以中央汇金为代表的“国家队”借道ETF流入市场,今年4月再度增持,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央汇金及其子公司股票ETF持仓市值合计达12800.9亿元,较去年底增长22.7%。ETF投资策略体现维护市场稳定的战略意图,释放长期看好A股信号。另一方面,在本轮科技浪潮中,中际旭创等龙头被纳入科创50、创业板50指数,引发ETF被动买入,为股价提供资金支持。以中际旭创为例,其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三个均为ETF,且总市值在9月3日成为创业板第二大个股。此外,富时罗素将中际旭创调入富时中国A50指数,预计将带来340亿—680亿人民币的被动跟踪资金。一位公募基金研究人士表示,ETF被动资金配置逻辑与市场定价机制深度融合,为明星股崛起“搭台”,推动上涨行情。开源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韦冀星指出,ETF发展将强化“龙头”风格,市场风格或向“龙头化”演变,ETF投资机会备受关注。

  重塑居民资金入市习惯

  近期,“买股票不如买ETF”等言论刷屏,不少投资者感受到持有的股票涨幅跑不赢大盘。6月以来,虽然宽基型ETF连续3个月净赎回,但非宽基型ETF规模快速扩张,6—8月净流入达2279亿元。韦冀星认为,居民资金入市方式正由主动基金转向ETF,特别是非宽基型ETF的净流入,背后有产品丰富度高、渠道便利性高、费用低、决策成本低四大原因。国泰基金认为,ETF具有分散投资、门槛更低、成本更低的优势,是资产配置的好工具。投资者通过ETF参与A股投资,有助于分散个股风险,践行资产配置理念。ETF投资策略也表明投资者从主动基金转向ETF,会降低大规模赎回迫使基金抛售的可能性。

  强大力量亦可能成为“放大器”

  然而,ETF的强大力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行情“搭台”,也可能成为波动的“放大器”。当市场情绪高涨时,资金涌入相关ETF,形成正向循环。但近期寒武纪案例展现ETF机制另一面,8月29日,中证指数调整科创50等指数样本,寒武纪在科创50指数中权重超10%上限,将导致科创50ETF被动减持寒武纪股票约94亿元。此外,科创芯片指数也将调整,寒武纪在科创芯片指数中权重已达16.89%,跟踪科创芯片的ETF规模约430亿元,需要卖出约30亿元。整体来看,寒武纪权重下调或将引起相关指数基金被动卖出近200亿元,占日成交额六七成,可能形成巨大抛压。一位指数基金经理表示,会在指数调整公告发布后慢慢调仓,但仍难免影响股价,ETF投资风险需关注。

  急需从规模扩张到生态完善

  在ETF对A股市场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其潜在风险也日益凸显。如何避免ETF加剧热门赛道估值泡沫和股价波动,如何应对指数权重调整引发的资金流出,ETF机制优化势在必行。国泰基金建议,ETF设立门槛可参考发起式基金,尽早推出行业ETF期权,基金合同中规定多次分红的ETF可纳入OCI账户等。另一家ETF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推出杠杆ETF、反向ETF、主动管理型ETF等特定投资策略的ETF产品,引入智能投顾和量化投资策略。易方达指数基金经理成曦表示,把海外创新形式与我国市场实践相结合,有望拓宽ETF发展空间,随着衍生品工具丰富,ETF生态圈将更趋成熟。当下,中国ETF市场已突破5万亿,未来5—10年将迈入成熟阶段,ETF将超越“被动投资工具”定位,成为长期资金“压舱石”和资源配置“优化器”。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