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4000减200之际,如何熬过市场的考验期
AI导读:
本文探讨了市场波动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了A股市场的运行节奏及科技板块的调整情况。
如果您最近打开账户时忍不住叹气,感觉市场像是开启了“满4000减200”的自动立减模式,那么,请先接受一个来自我们的隔空拥抱。
请相信,这份感受,我们深深懂得。
账户市值的起伏,牵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市场的调整,就像长跑中必然遇到的逆风路段,脚步沉重、呼吸急促,甚至会让人怀疑最初为何要踏上这条跑道。
但请记得,市场的周期如同四季,有盛夏的繁茂,也自然有深秋的片刻凋零与冬日的蓄力。
此刻,让我们暂且放下焦虑,一起冷静地看看,风从何处来,我们又该如何调整呼吸,继续前行。
01 风起于青萍之末
——本轮调整从何而来?
任何市场的波动,都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一系列事件和情绪交织下的共振。这一次,我们感受到的“寒意”,主要来自三个方向。
首先,是海外AI泡沫论的传导。
近期,市场对美股AI泡沫的担忧成为了主导情绪之一。
过去一段时间,在AI革命宏大叙事的推动下,美股核心科技股经历了大幅上涨,乐观情绪在10月进一步升温,日韩等市场的AI核心个股甚至快速翻倍,风险持续积累。
随着一些知名投资者减持英伟达,以及市场对其业绩能否持续支撑高估值的质疑,担忧开始蔓延。
尽管英伟达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美股市场高开低走的走势,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这表明一份“好成绩”并没能打消人们对于故事能否一直讲下去的疑虑。(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同时,美联储对于12月是否仍会降息出现分歧,海外市场对于流动性的担忧,如同涟漪迅速扩散,波及到了亚太市场的科技板块。
然而,外因终究是诱因,A股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才是决定其方向的内核力量。
从自身周期看,A股在年中经历了6-7月由多重利好驱动的上涨,8月步入资金驱动的加速阶段。进入9月,市场风险偏好已从高位逐渐回落,资金开始“高低切换”。
到了11月,这种切换更为明显,两市成交额持续回落,资金流向低位、稳健的红利资产...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