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艺新材科创板IPO终止,股权纠纷及大额债务成拦路虎
AI导读:
锦艺新材科创板IPO终止,终止原因系公司及保荐人主动撤回注册申请文件。公司涉及股权纠纷、对赌协议,实控人背负大额债务等问题,对上市构成法律障碍。此外,公司还存在经营及财务风险。
“冲A”两年有余,却始终卡在交易所首轮审核问询一关,最终“撤单”离场,成立于2017年的苏州锦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锦艺新材”)科创板IPO为何停滞不前?
记者梳理发现,锦艺新材在IPO期间涉及股权纠纷、对赌协议,实控人还背负大额债务等,上述问题始终未有结果,或是公司迟迟无法交出首轮问询“答卷”的原因,也直接影响了公司的IPO进程。此外,锦艺新材在经营及财务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

成立5年即“冲A”
近日,记者从上交所官网获悉,锦艺新材科创板IPO终止,终止原因系锦艺新材及保荐人主动撤回注册申请文件,根据规定,上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回溯锦艺新材IPO进程,2022年12月30日,公司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2023年1月20日,上交所发出首轮审核问询函。此后,公司的IPO进程便陷入停滞状态。直至公司于2025年2月13日“撤单”,两年多的时间内,锦艺新材始终未完成对首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锦艺新材于2024年12月31日更新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及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展示出对IPO的积极态度。但两个月后,公司却选择离场。
招股书显示,锦艺新材成立于2017年2月,主营业务为先进无机非金属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导热散热功能材料、涂料功能材料和其他新兴功能材料四大类。
据披露,公司本次IPO拟募资7.44亿元,计划投资于江苏锦艺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200吨电子用功能性纳米粉体新材料新建项目及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

公司募集资金运用图片来源:锦艺新材招股书
从财务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逐年增加,自2020年扭亏为盈后归母净利润也持续增长。据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并无现金分红。
股权纠纷引争议
记者注意到,锦艺新材存在股权纠纷问题。

公司报告期期初股本结构图片来源:锦艺新材招股书
具体来看,郑州锦谋系锦艺新材除实控人外最重要的股东。2021年7月,郑州锦谋将其持有的公司部分股权转让给穗合投资和哇牛制享。而2023年1月28日,丁果、张新平等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称郑州锦谋低价转让股权、存在恶意逃避债务等情形,要求撤销前述股权转让行为等。目前该案尚未作出判决。
业内人士表示,股权纠纷及重大诉讼,或影响公司股权的清晰、稳定,或对上市构成一定法律障碍。
此外,公司陆续引入十余位外部投资者成为公司股东,并签署了包含股权回购权等对赌条款的协议。后续各方约定,若公司IPO申请未获批准或公司撤回IPO申请材料,将触发对赌恢复条件,或对公司股权结构及日常经营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实控人背负大额债务
据招股书,本次发行前,广州锦族持有锦艺新材45.18%的股权,为公司的控股股东;陈锦魁合计控制公司53.94%股权,为公司实控人。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0日,陈锦魁负债本金规模为2.60亿元,另有应付利息805.42万元。公司表示,未来不排除实控人无法偿还债务而导致相关诉讼或股权纠纷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与申报时公司提交的首版招股说明书相比,2024年12月31日更新的招股说明书补充披露了实控人受托投资情况。
记者注意到,锦艺新材还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2021年至2023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各期营业收入比重逐年上升。2024年1-6月,公司第一大客户台光电子毛利贡献占比为60.06%,公司存在对单一客户的重大依赖。

2024年1-6月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情况图片来源:锦艺新材招股书
财务方面,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及存货余额占比较高的问题。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