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IPO发行放开传闻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存在多个版本。经求证,目前监管系统未下发正式通知。市场对申报指引敏感,因现行上市标准下未盈利科创企业上市进展缓慢。投行对政策动向探讨热度提升,监管层明确表态支持硬科技企业,政策鼓励鲜明。受访人士提到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思考。

  “通知让抓紧报好企业,未盈利企业IPO也开闸”,有关IPO发行放开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存在多个传闻版本。有创投人士表示IPO可能常态化发行,并称已接到交易所通知,催促有好企业赶紧申报;随后,传闻升级,称很多券商接到通知要求积极准备申报材料,甚至传出科创板门槛降低、主板开放消费类等消息。

  然而,经财联社记者多方求证,目前包括交易所在内的相关监管系统并未以正式文件或官方通知形式下发申报指引,券商也未收到明确通知。类似传闻多为假消息,但申报通道始终处于常态化开放状态,优质企业可随时申报。

  市场之所以对申报指引敏感,主要是现行上市标准虽适用未盈利科创企业,但二级市场对其上市容忍度较低,审核较为谨慎,导致相关企业上市进展缓慢。数据显示,2024年IPO发行量和募资金额大幅下降,撤否量达到峰值。对于传闻中的IPO发行数量预测,多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IPO家数并非规划得出。

  个别投行人士称此次传闻与“邀请制”有关,但不同投行态度不一。主流观点认为,常态化发行概率不大,前景未明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过“沙盒监管”式弹性引导已给足预期,既预留试错空间,又守住风险底线。

  IPO常态化发行传闻或与港股递表热情高涨相关,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优化审批流程后,IPO赴港上市审批大大加快。投行人士强调,“抓紧申报好企业”符合监管导向,推动更多好企业上市是共同目标。

  多家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未收到专项通知,但投行圈对政策动向探讨热度提升,已着手梳理储备项目,方向为科技创新企业,如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部分投行对IPO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IPO新常态正在形成。

  监管层明确表态支持“硬科技”企业股债融资、并购重组,已有50余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政策鼓励鲜明,不仅限于科创板。新股和在审企业大多聚焦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创新属性强,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提供渠道。

  受访对象认为,当前传闻与监管层战略部署匹配,政策密集出台。证监会明确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列出多个战略性产业。监管部门将优化制度,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权激励。

  临近全国两会,投行人士分析称或有增量政策,传闻引发热议,与市场对政策红利期待强烈有关。

  受访人士也提到如何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思考。科技型企业估值标准一直是市场关注重点,目前评估方式存在难度。对于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审核过程中需进行科学辨别,广泛听取意见。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