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一季度“上新”热潮升温,境外机构投资热情高涨
AI导读:
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募集资金规模等指标明显增长,A+H公司数量有望提升超20%。境外机构投资港股新股热情高涨,69%的新上市公司有境外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
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数量、募集资金规模等指标明显增长,A股优质上市公司选择赴港双重上市的意愿显著增加,港股“上新”热潮持续升温。
港交所数据显示,3月最后一周,又有三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涵盖有色金属、消费等行业。这也使得一季度在港新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16家,同比增长33%。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行业位居前列。
此外,港股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规模也实现了显著增长。港交所数据显示,一季度,港股新股发行募集资金达到182.14亿港元,同比增长高达281%,凸显了市场的强劲活力。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一季度,港股新股发行速度、募集资金规模同比快速增长,在全球范围内也位居前列。以消费、新能源、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企业集中赴港上市,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他们看好港股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认可港股的投资价值,这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一季度港股的16家新上市公司中,有1家已是内地上市公司,又在香港上市,即“A+H”公司。此外,今年以来,还有新能源、机械等行业的33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计划赴港上市。未来,这有望将目前“A+H”上市公司数量再提升超20%。同时,多家A股公司也选择香港作为子公司的上市目的地。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近期A股公司赴港双重上市意愿增加,它们多为A股的行业龙头,具有吸引力。在香港上市能够加速企业的全球化业务布局,助力其拓展国际市场。两地上市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便捷地进行融资,加快企业成长速度。同时,也能让更多国际投资者有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今年境外机构投资港股新股热情高涨
港股“上新”速度加快的同时,境外机构投资新股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热情显著提升。
在中金公司香港办公室,记者感受到了境外机构参与港股新股的热情。每天,这里都有不同的港股上市公司、各类投资机构前来沟通交流。负责人丛晖介绍,年初至今,中金在操作30余个港股上市项目。他明显感到,今年来自中东、东南亚的机构对港股热情最高,很多会议时间远超原定时长,上市公司高管更是“组团”来香港路演。
中金公司资本市场部负责人丛晖:今年港股新上市公司来香港路演,高管团队往往3—5人甚至更多一起来,分头行动,线上和线下给不同机构做路演和交流。我们每天都至少安排6场会,有时甚至8—10场。
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港股新上市公司中,69%的公司有境外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而去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仅为25%。瑞士嘉能可集团、瑞银资产管理公司、英国英卓投资管理公司等国际知名机构均名列其中。
基石投资者在公司上市阶段提前确认认购,并长期持有公司股份,其参与新股发行反映了对上市公司的坚定看好。
此外,今年以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公募私募基金甚至主权财富基金等国际长线资金,已经不满足于投资港股新股,还希望挖掘更多具有成长性的项目,完善在中国资产领域的布局。
创新频出,政策支持提升中国资产吸引力
境外投资机构对港股态度积极的原因何在?近期的一系列研报和观点给出了答案。
高盛在研报中建议高配中国的港股和A股,特别提到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中国国内需求向好等因素的带动下,低成本、高性能、开源的中国大模型不断涌现,将推动人工智能投资和发展从硬件转向软件应用,不断拓展至机器人、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领域。
汇丰在研报中认为,Deepseek的出现使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情绪乐观,并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的创新能力。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上调恒生指数等一系列中国资产指数的预期,预计这些指数追踪的中国资产在今年和明年都将有一定程度的盈利增长。
摩根资管资深环球市场策略师蒋先威:今年以来,中国政策定调积极,进一步呵护和支持民营经济;产业上,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促使全球投资人重新评估中国资产价值。此外,上市公司加强成本控制、进行分红与回购,积极提升自身质量,注重投资者回报。同时,政策环境叠加持续见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都在不断增加中国资产的吸引力。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