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体验智能眼镜,AI眼镜产业迎来端侧落地节点,成为AI厂商与硬件企业争夺的新高地。华为、小米、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推出创新产品。同时,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趋势明显,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但AI眼镜行业仍面临应用场景闭环不足等制约因素。

  科创板日报》4月30日讯(记者唐植潇)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来到上海市徐汇区“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在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了解产品功能和市场行情,并饶有兴致地戴上智能眼镜亲身体验。该体验店展出200余款AI产品,涵盖智能穿戴、效率提升、智能健康等领域。智能眼镜作为其中的亮点,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AI眼镜产业迎来端侧落地节点,成为AI厂商与硬件企业争夺的新高地。随着AI算力下沉和语音交互技术成熟,智能眼镜由穿戴式音频设备演化为轻量化个人助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融合语音、图像识别、翻译、拍摄等多模态能力的新一代智能眼镜,正从功能演示走向实用场景,形态更接近普通眼镜,强调在双手被占用时通过语音、手势、头动完成交互,逐步具备替代手机的潜力。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趋势明显,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地方层面,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将“AI+XR”列入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方向,设立应用示范区,促进企业、平台与园区联动。以上海为例,Rokid、雷鸟创新、Viture、XREAL等企业形成初步产业集聚,上海还将XR/AI眼镜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成为首个通过政策推动智能眼镜普及的城市。

  随着终端竞争加剧,AI眼镜的发展为行业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华为、小米、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加速布局智能眼镜市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同时,新创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产品化落地。

  在供应链方面,AI眼镜对穿戴形态与多模态交互提出更高要求,带动芯片、模组、显示、电池等供应链环节同步适配,形成横跨光电、AI与消费电子的新型链条。随着端侧AI压缩适配能力提升,部分新创产品已内嵌本地轻量模型或与开放平台协同,实现多模态感知与交互。

  产业链区域分布上,长三角以算法研发与光电模组为主,珠三角聚焦模组集成与规模制造。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智能眼镜企业和配套资源,深圳、东莞等地则集中了歌尔、蓝思、立讯等供应链企业,形成规模交付能力。

  政策端,AI眼镜已被单列为专项方向,工信部、信通院启动性能标准制定,地方如上海、深圳、成都、杭州设立AR/AI终端应用示范区,纳入科创基金支持目录。资本端也对AI眼镜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近年来围绕AI眼镜的投资事件频发。

  然而,AI眼镜行业仍面临应用场景闭环不足、硬件体验限制、价格带偏高、算法适配瓶颈等制约因素。分析师认为,2025年将成为AI眼镜从小规模试水到产品化普及的关键期,终端体验优化、价格结构调整与场景闭环拓展将决定AI眼镜能否实现放量增长。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