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PO现场检查:强化监管,严把上市入口关
AI导读:
2025年IPO第二批现场检查名单出炉,12家企业被抽中,数量远超去年同期。现场检查通过市场化手段筛选优质企业,防止带病申报,监管层从严审核,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现场检查机制不断优化,对带病申报企业形成震慑,全链条问责,体现从严监管态度。
2025年IPO第二批现场检查名单近日出炉,共有12家拟上市企业被抽中进入现场检查序列,其中上交所8家,深交所4家,远高于去年同期抽中企业数量。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现场检查本质是用市场化手段筛选“真优质”企业,防止带病申报企业透支市场信任。被抽中企业增多与排队序列中拟上市企业同步增多相关,监管层通过现场检查守好上市入口关,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从12家企业受理时间看,11家企业6月递交申报材料且被受理,仅1家IPO受理时间在5月。从审核状态看,9家企业处于已受理状态,3家处于已问询环节。
这是今年第二批现场检查名单。3月份,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2025年首批现场检查名单,江西力源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抽中。把时间拉长看,2024年有4家企业被抽中,2023年有17家,2022年为34家。
为何第二批较今年首批、去年抽中企业数量明显增长?原因在于抽中企业数量和排队企业数量多寡挂钩,参加随机抽取企业由未经上市委会议审议且未参与过随机抽取的首发企业构成,抽取比例为20%。这意味着排队序列拟上市企业越多,按比例抽中现场检查企业也就越多。
今年5月份以来,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回暖共振驱动下,IPO迎来申报受理小高峰,仅6月就有150家企业递交申报材料,沪深交易所占了53家,这些企业原则上全部纳入随机抽取名单。
“现场检查比例在去年做过一次调整,从5%提高到20%,就是通过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用监管威慑力让企业不敢带病闯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现场检查机制最早可追溯到2017年,当时证监会启动对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查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2023年11月,证监会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修订,明确检查对象确定后,即便撤回发行申请,也不影响检查工作实施,不影响证监会和交易所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处理。这意味着IPO不再是“一撤了之”。
这对带病申报企业是极大震慑。此前曾出现IPO企业“一查就撤”情况,高峰期时,IPO被抽中现场检查企业撤否率高达70%以上。对此,证监会对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问题,明确“申报即担责”,对发现问题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进行“双罚”,并用资格罚、顶格罚等方式强化监管,一系列监管举措意在从根源上让上市参与各方提质增效。
当前,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今年首批现场检查抽中两家企业目前均处于已问询环节。
现场检查威力和穿透式监管相辅相成,是发行上市书面审核延伸和补充。现场检查就是派监管人员去发行人现场,对发行人进行内查外调,重点检查发行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
上述投行人士指出,现场检查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IPO企业审核节奏,检查时间约为1—3个月,待工作报告出来后再进行常规审核流程。
在12家IPO企业接受现场检查同时,今年以来,还有75家IPO企业终止审核进程,包括主动撤回材料和终止注册企业,它们中大多数经历了交易所问询环节,业绩稳定性、募投合理性、财务数据真实性、关联交易等是交易所问询重点。
田利辉指出,监管部门通过现场检查、问询、压实“看门人”职责等方面把好入口关,对存在问题IPO项目相关方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履职尽责,不仅仅是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也被纳入追责范围,体现了全链条问责、从严监管态度。
此外,今年以来,已有19单IPO撤单项目涉及中介机构或发行人被处罚,大多是在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时发现问题,不少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涉及其中。
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预计,2025年A股IPO数量将较2024年稳中有升,上会企业多与国家重点支持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但审核质量把控依旧严格,“严”基调会贯穿企业申报、发行、上市始末,强监管始终是主线。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