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段时间,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的政策和案例逐步落地。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彰显了资本市场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服务科技创新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引导资本流向“硬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近段时间,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的政策和案例逐步落地。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彰显了资本市场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服务科技创新的改革方向,有利于引导资本流向“硬科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7月1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成功通过审议,成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重启后首个过会案例。该公司核心产品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目前尚未盈利。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该公司主要从事数据中心企业级固态硬盘(SSD)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除了大普微外,近期还有多家未盈利企业申报IPO获得受理,主要集中在科创板,行业集中在集成电路领域。

证监会主席吴清日前表示,要聚焦提升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证监会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能够增强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表示,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是资本市场从“看利润”向“看创新”的转变。通过放宽上市门槛,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硬科技”领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可能带来的风险,田轩认为,未盈利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需严格审核其上市资格,确保上市企业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力度,让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付立春也认为,未盈利企业上市确有风险,但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持续监管”。包容性不是“放水”,需加强信息披露、审核把关与退市机制,引导理性投资。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