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多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负责人表示,资本市场专属通道为公司加速了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进程。科创板改革“1+6”政策以及配套业务规则,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支持,助力其突破瓶颈,实现快速发展。

  针对科创板改革“1+6”政策以及配套业务规则,科创板多家上市时未盈利公司负责人纷纷表示,资本市场专属通道为公司加速了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进程。

  泽璟制药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表示,作为首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公司自登陆科创板以来已实现多个创新药获批上市。此次设立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政策,一方面将支持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有助于其加快技术研发和创新产品商业化;另一方面也将使资本市场更好地适应科技型企业盈利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

  奥比中光董事长、总经理黄源浩表示,自2022年7月以未盈利状态登陆科创板,到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公司的每一步成长都植根于资本市场日益包容的融资环境,也得益于各项改革举措的扎实落地。

  拓荆科技董事长吕光泉表示,公司一直深耕高端半导体设备领域,2022年上市时,公司业务初具规模,尚处于未盈利状态。上市后,借助科创板平台,公司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上市首年即实现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自身曾得益于科创板对未盈利科创企业的包容与扶持,如今更为其他尚处成长期的未盈利科创企业欢呼鼓劲。

  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表示,科创成长层等改革措施进一步聚焦“硬核”科技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开辟了专属通道,助力企业突破“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瓶颈。科创板改革“1+6”政策的出台,将引导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需求领域,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政策赋能与技术优势的双向奔赴”,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翱捷科技董事长戴保家表示,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举措,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释放了积极信号,即资本市场在向“重长期价值”转型。在戴保家看来,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需持续投入研发的硬科技企业将获得两大关键支持:一是融资环境的包容性提升,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的时间差得以被合理包容;二是估值逻辑的重塑,技术成熟度、市场发展潜力等长期价值指标将获得更充分的市场认可。

  信科移动董事长孙晓南表示,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与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精准呼应了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诉求与成长规律。在孙晓南看来,科创成长层的设置,实质是为核心技术攻关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优质企业铺设了一条“韧性赛道”,肯定了那些虽短期未盈利,却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清晰成长路径的“潜力股”,让资本有更多耐心伴随企业穿越创新周期。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重启则充分体现了政策对“硬科技”核心指标的重视——技术突破性、产业引领性将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关键维度。这些改革直击科创企业融资痛点,让市场更理性地评估技术积累与长期潜力,而非短期盈利。

  和辉光电董事长傅文彪同样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精准锚定了一批技术壁垒高、发展潜力巨大但尚未达到盈利门槛的“明日之星”,为这类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性的硬科技企业开辟了专属的资本通道,助其跨越“死亡谷”,加速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