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成长摇篮”落地,助力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展
AI导读:
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科创“成长摇篮”落地,为未盈利优质科技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支持,助力其成长,同时面临市场、监管、投资者等多方挑战。
近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等配套业务规则,这意味着我国未盈利优质科技型企业有了量身定制的资本市场“成长摇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科创“成长摇篮”的推出,是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必要之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各国抢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而此类科技型企业往往经营业绩不确定性大、盈利周期长,在技术爆发前有一段漫长的烧钱期,能否容亏纳新,助力“硬科技”幼苗在资本浇灌下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环。
科创“成长摇篮”的落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所需。眼下,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加快构建与之相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设置科创成长层,针对性地解决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痛点难点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促进“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正如科技创新是探索未知的过程,既孕育着新动能,也伴随着新风险。科创成长层改革创新也是渐进的过程,既孵化着新希望,也充满不确定性。市场能否理性看待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曲线,监管能否精准平衡市场风险与创新活力,投资者能否承受技术变现过程中的惊喜与惊险……种种新挑战考验着各方智慧,是科创成长层能否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摇篮”的关键修炼。
企业要练好内功与定力。科创成长层向未盈利科技型企业敞开大门,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将从严审核,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就是要拒绝拼凑技术的伪科技型企业上市圈钱。怀揣上市之梦的未盈利企业还需扪心自问:自身是否属于“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对号入座练好内功,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乘风而上。
监管需平衡包容与规范。改革难以一劳永逸,越深入推进,问题越容易显山露水。随着科创成长层的落地演进,未盈利企业估值难度大、退市风险高、交易活跃度不足等问题或许也会浮出水面。监管部门需在短期阵痛和长期价值间走好钢丝,在“放”与“管”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守住不让伪科技型企业圈钱、不让普通投资者承担过度风险的底线,寻得鼓励创新和投资者保护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为“硬科技”种子厚植健康成长的土壤。
投资者应坚守价值与理性。高成长往往伴随着高波动,科技变现常常容易因研发成败、行业风向、政策环境而起伏。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不仅需要拥抱新经济的勇气,更需要识别风险、敬畏市场、长期坚守的清醒,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前景与成长逻辑,基于对其未来价值的认同进行投资。否则,若仅因概念光环、怀抱一夜暴富的幻想盲目入局,很可能遭遇财产损失。
从“硬科技试验田”科创板的建立到科创“成长摇篮”的落地,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一以贯之、不断加码。随着科创成长层的成熟演进,越来越多领域将迎来激动人心的“Deepseek时刻”,创新成势、聚势而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