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7月17日,上交所举办可控核聚变产业沙龙,探讨产业发展前景。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取得先发优势,沪市涌现链主型企业。科创板改革助力科技企业,上交所将推动政策落地,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级。

  7月17日,上交所举办以“可控核聚变:未来终极能源‘核’心”为主题的产业沙龙。超2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涵盖核心部件、系统装置、工程应用等领域,与近30家创投机构、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前景、技术突破、国家战略及资本市场支持等关键事项。自2024年11月起,上交所已累计举办五期未来产业沙龙,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促进产学研投交流与资本技术融合,为未来产业提供金融助力。

  可控核聚变技术作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是全球能源革命与科技竞争的前沿。近年来,我国将其纳入顶层设计,2021年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均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与发展予以支持。同期,美、日、英等国也出台相关政策。

  得益于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取得先发优势,在高温超导带材、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方面领先。沪市涌现出一批链主型龙头企业。

  在分会场交流环节,参会嘉宾就技术发展、商业化及投资估值等话题展开热议。在技术发展上,业内对以托卡马克为牵引、多技术路线交叉验证的模式达成一定共识。为支持主机厂商突破能量Q值、打造商用发电“首台套”产品,企业呼吁加强国内核聚变供应链与主机厂间的技术协同。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稳定性测试与产品设计提供模型,有助于缩短验证周期。投资机构希望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组织产业链各方研讨共性技术问题,营造协同生态。

  对于核聚变商业化,从产业上游订单与产能增长来看已在加速推进,发出“第一度电”的时间有望提前。但从“实验堆”到“商业堆”,仍需上游降本、中游技术突破及技术路线参数验证,距离商业化落地仍需较长时间。产业链企业希望资本市场支持打破供应链瓶颈,地方政府畅通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投机构建议企业错位竞争,以技术独特性吸引投资。二级市场方面,公募基金正积极申报、发行聚焦核聚变领域的基金和指数产品,引导金融资源流入。

  记者注意到,近期证监会发布科创板“1+6”改革政策,提出在科创板设立成长层,将扩大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的优质科技企业。上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期,科创板开市将满六周年,上交所将深入总结科创板“试验田”实践经验,在中国证监会指导下,抓紧推动深化科创板改革“1+6”政策措施、“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落地见效,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着力提升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能级,践行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