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设立成长层 助力未盈利科创企业上市
AI导读:
2017年开板的科创板设立成长层,将未盈利的科创板上市公司纳入其中。此举借鉴新三板分层经验,通过强化信息披露,为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提供通道,推动科创板功能发挥。
2017年开板的科创板,最近迎来一项重大改革,即在原有的板块中设立成长层,目前尚没有盈利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将统一纳入其中,在标识上与其他股票有显著不同。
多年前,管理层在新三板中实行了分层改革,先后设置了基础层、创新层及精选层(现在北交所中的第一批股票,就是从精选层中平移过来的),而在沪深交易所中作出分层安排,科创板的成长层是第一个。
当年推出科创板时,在上市条件上有一个突破,就是允许暂时还没有盈利的公司上市,为此还专门制定了上市的第六套标准。这是根据科创板的特点而作出的特殊安排。
科创板的任务是支持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而这类企业因为通常处于成长期,有的实现了盈利,也有的则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甚至还有的尚没有一定规模的主营收入。
以往,基于维护市场稳定、控制投资风险的考虑,规定了亏损企业不能上市。应该说这对传统行业的成熟企业来说,是合理的要求,但是对创业型的科技型企业来说,就不是一个好的制度。虽然不能说这类企业上市后都一定能够取得很大的发展,其中难免会有失败的。但如果一刀切地不允许其上市,那么恐怕其中的大多数都可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夭折。
对于科创企业的投资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为,资本市场也应该通过分担相应的风险来实现风险投资的收益。事实上,这些年来,凡高科技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同时也是风险投资比较发达、有较为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就有必要修改原有的制度安排,为尚处于亏损状态的科技企业上市提供必要的通道,而科创板的推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几年来,已经有几十家科创企业在亏损状态下登陆科创板,成功的上市与融资,成为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像中芯国际等多家公司就先后实现了扭亏为盈,在取得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为投资者创造了收益。
不过,也有一些公司虽然几经努力,但还是处在亏损的泥潭中,对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前段时期市场较为低迷时,人们在亏损股上市问题上也出现了某些认识分歧。怎样兴利除弊,管控好风险,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显然,简单地限制亏损企业上市不是好的选择,借鉴新三板的经验建立成长层,通过分层管理,在接纳其上市的同时明确提示其风险,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与新三板不同的是,科创板中的成长层与其他股票在交易规则上并没有区别,但投资者在交易新注册成长层公司前,需要签署专门的风险揭示书。此外,交易所强化了成长层公司的风险披露,要求在定期财务报告、临时公告等文件中揭示未盈利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等。
科创板是A股市场上率先进行注册制改革的板块,而注册制改革的核心就是信息的充分披露,把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完全交给市场来完成。亏损企业由于其在经营上处于特殊阶段,就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并且通过分层的方式让投资者更加方便地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强化风险投资的意识,从而避免盲目投资。
对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分层,这是各国资本市场的通常做法。在上交所科创板中设立成长层,这是根据科创板的特点,同时结合市场运行实际所作出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就是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基于市场承受能力以及投资者的接受程度,安排相应的未盈利公司上市,以资本的力量助推其发展,也为科创板打开了更大的运行空间。
可以预期,今后未盈利科创企业的上市数量会有所增加,科创板的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以及科技金融的工作将再上一个台阶。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