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投行业务从“通道业务”向“价值发现”转型。新一轮改革举措落地,拓宽投行业务边界,投行需提升价值发现、综合服务及定价销售能力,同时构建适配未盈利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

  科创板迎来开市六周年。这六年来,投行一路参与科创板乃至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国联民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总裁张明举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科创板落地历经六载,让投行业务从“通道业务”向“价值发现”转型,投行人也从“规则适应者”逐渐转型至“扎根行业的研究者”。

  在开市六周年前夕,科创板新一轮深化改革举措落地,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这将在多个关键维度重塑投行生态。”张明举分析称,此次改革允许更多未盈利但具备“硬科技”实力的企业上市,将极大拓宽投行的业务边界;投行需构建全新的价值评估体系,逐步让位于对“硬科技”属性和长期发展潜力的深度挖掘;未盈利企业本身风险特征更为复杂,对投行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在投行业生态改变的情况下,张明举认为,投行要发挥“真功夫”,提升“三个能力”,即:提升价值发现和项目筛选能力、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定价和销售能力。此外,要加强监管动态响应能力。

  构建适配未盈利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

  近一年来,关于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的政策暖风频吹。6月18日,科创板“1+6”新政出台,相关配套规则于7月13日正式落地。此外,创业板也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这标志着投行在‘价值发现’ 能力上迎来新机遇。未来,我们将更多关注和挖掘未盈利上市项目。”张明举说,国联民生将主要在三方面进行布局:一是构建行业专家团队;二是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三是严守执业底线。

  未盈利企业一般还处于成长前期,存在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巨大且失败率高等风险。

  基于此,张明举认为,投行在挖掘及服务未盈利企业过程中,需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强化对企业“硬科技”实力的研判;另一方面,要强化未盈利企业的信披要求。

  那么,投行青睐怎样的未盈利企业?张明举说,青睐的未盈利企业应具备两个核心特质,一是‘硬科技’底色扎实,二是‘成长曲线’可验证。

  此外,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科创板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张明举认为,这一举措促使投行在项目运作中更加注重与资深专业机构的协同合作。

  “一方面,在项目筛选阶段,投行可以借助这些机构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的投资眼光,提高项目筛选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与资深专业机构的合作能够提升项目的市场认可度和定价合理性。”他称。

  目前科创板和创业板优质未盈利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通道已经打通,资本市场对于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张明举建议,在充分评估企业科技创新程度和专业投资者机构的专业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券商投行充分挖掘优质标的资产进行申报的权限。

  投行从“通道中介”向“价值伙伴”转型

  当前,科创板作为融合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枢纽,改变了投行业务的发展生态。

  “在注册制深化推进的背景下,投行的角色正在从‘通道中介’向‘价值伙伴’深度转型。”张明举说。

  在他看来,注册制下投行要发挥“真功夫”,提升“三个能力”:一是提升价值发现和项目筛选能力;二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定价和销售能力。

  关于未来计划,张明举称,国联民生承销保荐将持续锚定“产业投行”和“科技投行”双核心定位,深耕区域、精耕行业,在服务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升级。

  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科技创新也不断“突围”。张明举称,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处于上升期,不过,目前仍存在部分热门领域资本过度扎堆,而某些“冷门刚需”面临资本冷落的问题。

  对此,张明举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建议通过科创板、北交所的差异化制度,强化对“硬科技”属性的实质性审核;二是建议对诸如工业软件等“刚需领域”给予特别支持。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