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日前,上交所上市委审议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事项,结果为暂缓审议。恒坤新材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企业,其技术独立性、收入确认真实性等成为监管焦点,同时产能扩张必要性也存疑。


日前,上交所上市委召开2025年第26次上市委审议会议,审议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坤新材”)首发事项,审议结果为暂缓审议,恒坤新材也由此成为年内首家被暂缓审议的IPO项目。

光刻材料实现突破

从招股书来看,恒坤新材是国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其主要产品包括SOC、BARC和i-Line光刻胶等前驱体材料,已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01亿元、8984.93万元、9691.92万元。

营收结构方面,自产产品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38.94%增至2024年的63.77%。

公司共进行了12次增资,并伴随多次股权转让,吸引了深创投、漳州高新和淄博金控等国有股东。

此次IPO,恒坤新材对募资额进行了调降,从最初拟募资12亿元调整为10.07亿元,删除了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研发“成色”成监管焦点

作为冲刺科创板的企业,恒坤新材的技术独立性、收入确认真实性和长期定期存款收益率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公司具备11项核心技术,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均在10%以上。

但技术的“成色”始终是监管关注的焦点。首轮问询中,监管要求公司说明核心技术的来源及形成过程。公司回应称,具备自主创新和持续研发能力。

据悉,公司早期主要从事光电膜器件及视窗镜片相关业务,2017年引进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2018年获得电子级TEOS量产技术,2020年以来自产产品陆续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销售。

在合作研发方面,公司与八亿时空、山东大学存在合作研发项目。

从公司在首轮问询回复中披露的数据来看,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从研发立项到量产供货的整个流程推进迅速。

产能扩张必要性存疑

尽管恒坤新材的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产能,但从其现有的产能利用率来看,产能扩张的必要性待解。截至2024年度,公司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和TEOS等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

在上交所的二轮问询中,也要求恒坤新材分析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此,恒坤新材在回复中表示,预计2025年全年的产能利用率将有所提升,且公司自产产品已实现或正在尝试替代的境外厂商包括美国杜邦、日本合成橡胶以及德国默克等。

作为保荐机构的中信建投同样发表核查意见称,本次募投项目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新增产能无法消化的风险较低。

尽管公司方面对于产能消化给出较为乐观的预期,现实的挑战依然严峻,自产产品与引进产品在毛利率方面有较大差异。

报告期内,公司自产产品的毛利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引进产品的毛利率则高达97%以上。二者间的差异也体现在对主营业务毛利的贡献上。

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和引进产品为何在毛利率表现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是否与公司采用净额法确认引进产品的收入有关,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又是否会如预期那样稳步提升,诸多疑问仍有待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