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医药行业正迎来“反内卷”变革,国家医保局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药与仿制药领域均面临挑战与机遇,多方协同发力推动产业升级。

  “反内卷”的风正吹向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均翘首以盼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地。

  “内卷”已是国家医保局近期高频词汇。无论是集采强调“反内卷”“理性报价”,还是医保局座谈会明确拒绝“伪创新、内卷式创新”,国家医保局在仿制药和创新药层面均指明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多位上市药企人士和专家表示,这场“反内卷”关乎企业生存转型,决定医药产业能否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跨越,惠及患者用药需求。

  创新药:如何从“扎堆跟风”到“真创新”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然而,数量激增背后,“创新泡沫”和“内卷困局”逐渐显现——大量企业扎堆热门靶点,同质化严重。这种跟风式研发导致资源错配,58个PD-1相关临床项目提前终止,造成研发损失超百亿元。

  “企业对‘风口’的过度依赖,本质是短期利益驱动下的集体非理性。”某生物医药上市公司高管、资深行业专家杨涛分析。他指出,创新药研发风险机制缺失,重复投入屡禁不止。如何打破“创新内卷”?这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企业应面向真正未满足临床需求,敢于投入做真正创新,从研发立项到开发瞄准FIC/BIC目标。

  多家受访药企均强调差异化布局。亿帆医药通过“创新国际化+国内差异化”跳出同质化竞争;君实生物认为差异化创新需在化合物开发立项阶段即确立清晰定位。鉴于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风险较高,多家药企希望政策层面持续鼓励“真创新”。

  仿制药:集采转折点 理性报价破价格内卷

  如果说“研发内卷”耗费创新资源,仿制药“价格内卷”则导致行业阶段性阵痛。2024年11月第十批国家集采竞价激烈,四川海梦智森报出地板价并中标,但因不符合GMP要求被取消资格。

  这一事件为行业敲响警钟,质量是药品生产底线。第十一批集采筹备期间,国家医保局多次释放“理性报价”信号,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业内人士认为强调理性报价是转折点,意味着集采药品质量与价格并重。

  第十一批国采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此外,“医疗机构可按厂牌报量”的设计将倒逼企业在质量一致性等方面持续优化。

  从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优先”到集采的“质量价格平衡”,医药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已全面展开。唯有企业、监管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推动医药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