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严控IPO节奏,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增强
AI导读:
8月8日证监会表示,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IPO大规模扩容。科创板、创业板政策举措出台,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但IPO企业供给端温和增长,监管层严控IPO质量。
8月8日,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针对近期市场对“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增强会否造成IPO大规模扩容”的担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李明表示,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的情况。当前,全球主要市场都在主动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大制度机制创新,在持续吸纳优质企业、改进监管服务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二级市场的活跃和走强。
回溯到一个月前,6月18日,科创板 “1+6”政策举措出台,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创业板改革方面,6月18日,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同步亮相,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文件一出,不少相关产业的企业火速开启IPO辅导备案。
2025年以来,截至8月7日,证监会新增披露的全国辅导备案企业约243家, 6月、7月两个月合计新增辅导备案企业约112家,远高于前五个月平均每月20家-30家的水平,显示出在政策暖风的背景下,企业上市筹备热情出现明显升温。
不过,真正走到发审会门前的只有 43 家,过会率95.35%;新增IPO上市62家,募资总额超过634亿元。不难看出,IPO企业供给端温和增长,但所谓“扩容”并未发生,监管层把节奏牢牢卡在了“滴灌”而非“漫灌”。
除了首发批文、上市的节奏控制,过去大半年,证监会悄悄把“逆周期调节”贯彻在多个方面。
一方面,证监会对产能过剩领域实施“红灯暂停”,对硬科技、绿色低碳实行“绿色通道”,但同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2025 年,证监会继续对 IPO 在审企业实施 25% 左右的现场检查比例,延续2024年监管力度,严控IPO质量,遏制“带病申报”问题。再者,今年5月16日,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并购六条”配套措施正式落地,进一步推动并购重组向产业整合、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向推进,比如私募基金锁定期与退出期限反向挂钩等,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并购强链补链,而不是扎堆IPO。
有投行人士对此表示,放眼全球交易所,纳斯达克允许未盈利 AI 企业直接上市,港交所推出“特专科技”章节,而A股上述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保障了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增强的节奏和效果,也对“全球主要市场主动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大制度机制创新”给出了中国解法。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