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制度创新:敢闯敢试,边改边试,引领资本市场新变革
AI导读:
日前,3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成长层首批增量企业。科创板以制度创新拓宽硬科技企业成长路径,以边改边试把控节奏,多层次市场生态协同发力,科技创新产业积累提供支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日前,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必贝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该板块科创成长层首批增量企业。这一突破性实践,不仅让处于研发攻坚期的硬科技企业获得了关键资本支持,更以鲜活案例为科创板“敢闯敢试、边改边试”的探索历程,写下又一有力注脚。科创板助力,为硬科技企业融资打开新局面,成为资本市场改革亮点。
回溯科创板多年发展轨迹,从2018年宣布设立到如今深化改革迈向新阶段,这片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始终在以制度突破回应时代需求,用动态优化筑牢发展根基。科创板创新,引领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新方向。
一方面,科创板以“敢闯敢试”的勇气开展制度创新,为硬科技企业拓宽成长路径。设立之初,科创板创新构建“4+5”科创属性评价体系,破解科技企业“有技术无利润难上市”的困局;在交易机制上,率先实施20%涨跌幅限制与上市前5日无涨跌幅安排,既释放了市场的定价活力,也契合了科技创新企业的高波动属性。制度创新,激活科创板市场定价新活力。
另一方面,科创板以“边改边试”的策略把控节奏,以动态调整平衡创新与稳定。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未盈利企业上市试点中,科创板逐步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要求企业重点披露研发进展与商业化风险,兼顾投资者知情权与企业创新空间;2025年推出的科创成长层分层设计,更体现“稳中求进”的思路——存量企业沿用原有盈利调出标准,稳定市场预期;增量企业则设置“两年累计净利润≥5000万元”等门槛,持续优化企业质量。边改边试,科创板平衡创新与稳定。
在笔者看来,科创板制度创新能够行稳致远,缘于三大核心因素支撑。
其一,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的现实需求,是制度创新的根本动力。硬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盈利不确定性高,往往难以满足传统的上市标准要求。科创板正是瞄准这一痛点,以灵活的上市标准和差异化监管,促进资本与科技“双向奔赴”,为企业研发攻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科创板融资,破解硬科技企业资金难题。
其二,多层次市场生态的协同发力,是制度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资本与科技的高效对接,离不开监管、资金与专业机构的共同作用。监管端,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预先审阅”“专人对接”等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资金端,公募、保险等长期资本通过“约定限售”“战略配售”加大投入,培育“耐心资本”,缓解企业短期盈利压力;同时,券商等中介机构提升科创属性甄别能力,创投机构深度参与企业培育与价值发现,共同筛选优质标的、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正是这种良性生态,让科创板在“边改边试”中兼顾市场活力与稳健发展。多层次生态,护航科创板制度运行。
其三,科技创新的产业积累与集群效应,是制度实践的源头活水。制度创新最终需由产业实践检验与反哺。我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为科创板提供了丰富的“试验样本”。截至目前,近600家科创板企业已形成覆盖关键领域的产业集群,其持续高于行业水平的研发投入,不仅验证了制度的适配性,更通过上市融资反哺研发、扩大产能,形成“创新—融资—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敢闯敢试”提供了实践土壤,也为“边改边试”指明了优化方向。产业积累,为科创板提供实践支撑。
站在宣布设立七周年的新起点回望,科创板的探索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缩影,更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引擎。展望未来,随着“敢闯敢试”的制度创新持续深化、“边改边试”的生态体系日益完善,这片“试验田”必将催生更多硬科技成果,推动创新资本循环更加通畅高效,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