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16周年:发展成果显著,未来改革激活新动能
AI导读:
今年10月创业板将迎开市16周年,规模庞大且业绩增速居A股前列,新兴产业成增长引擎,研发强度领跑,海外营收增速翻番。但发展中仍存问题,未来需制度创新激活潜能,推动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平台。
今年10月份,创业板即将迎来开市16周年,这一资本市场板块备受瞩目。截至目前,1385家上市公司、超过16万亿元总市值的规模,以及宁德时代、迈瑞医疗、东方财富等行业龙头的汇聚,印证了创业板10余年发展的核心价值。这早已不是简单的企业上市融资平台,而是承载着培育新经济动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重要使命,成为观察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亮点。
业绩增速稳居A股前列,新兴产业成增长主引擎。今年上半年,1384家创业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5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9.03%;合计实现净利润1505.42亿元,平均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11.18%;合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309.25亿元,平均扣非后净利润0.95亿元,同比增长11.80%,三项核心指标增速均位居A股各板块前列。其中,以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表现尤为亮眼,以强劲增长动能印证创业板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推动作用,展现出创业板发展的蓬勃生机。
研发强度领跑,技术转化突破“卡脖子”瓶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创业板企业科技属性持续强化,今年上半年整体研发强度达4.89%,高于全市场的2.33%,仅次于科创板。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全球市场份额持续领先,直接带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从“跟跑”迈向“领跑”;迈瑞医疗深耕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在CT、MRI等关键产品上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彻底打破国际巨头长期垄断,充分彰显创业板培育能够突破关键技术企业的价值,凸显创业板创新实力。
海外营收增速翻番,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持续提升。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下,创业板主动深化国际合作,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1.26%,显著高于国内营收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端制造领域出口占比持续攀升。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推动我国技术标准走向世界。这种全球化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更成为我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纽带,为创业板长期增长开辟新空间,彰显创业板国际影响力。
尽管成绩显著,但在创业板发展中仍存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破解。经营层面,部分企业盈利模式单一,今年上半年94家?司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警戒线,抗风险能力薄弱;产业链层面,上游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不足,部分企业核心零部件与技术依赖进口,在全球供应链波动下易受制约;创新生态层面,研发资源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滞后,且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学研协同机制尚未打通;市场治理层面,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违规担保等问题,损害了投资者信心与市场秩序。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以制度创新激活创业板潜能,将其打造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平台。在发行上市环节,应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权重,将研发投入、专利质量、核心团队稳定性纳入核心指标,同时推动创业板与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互联互通,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在资本运作方面,探索简化再融资流程,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交易机制上,引入ETF期权等多元化工具,探索优化限售股解禁安排,引导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入市,增强市场韧性。在创新支持层面,强化税收优惠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产学研共建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以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在监管层面,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则,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畅通投资者维权渠道,切实保障中小投资者权益,让创业板真正成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十余载发展,创业板已从我国资本市场“先行先试”试验田,成长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平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随着改革举措落地,创业板将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科技自立自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关键动能,书写资本市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答卷。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