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黄金十年”遭遇寒冬,创新成破局之道
AI导读:
近期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显示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挑战。利润下滑、带量采购常态化、宏观经济挑战等多重因素导致行业整体增长面临压力。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仍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创新成为破局之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实习生张烁 李依浓 北京报道
近期,多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了业绩预告,揭示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挑战。从数据上看,行业内的利润下滑趋势明显,乐普医疗和春立医疗的利润大幅下滑,而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的龙头企业达安基因、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更是出现了由盈转亏的情况。尽管心脉医疗的营收和利润仍在增长,但增速已大不如前。
截至2月5日,已有257家A股上市药械企业公布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其中121家企业预计将面临亏损,亏损总额预计将超过300亿元。这一数据无疑给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回顾2019年,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预言,2018年开启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黄金十年”。然而,从当前的业绩现状来看,这一预言似乎并未成真。面对医疗设备招标采购的推迟、带量采购的常态化、宏观经济的挑战以及医疗反腐的持续压力,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增长面临重重困难。
具体来看,乐普医疗的扣非净利润预计将在2.35亿元至3.5亿元之间,与2023年的11.23亿元相比,下降幅度高达68.84%至79.08%。春立医疗的扣非净利润预计为7912.83万元至9912.83万元,同比减少60.99%至68.86%。此外,达安基因、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的预计亏损额也分别高达7.4亿至9.9亿元、3.5亿至4.5亿元和2.7亿至3.7亿元。
尽管心脉医疗的营收和利润仍在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2023年,心脉医疗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均超过了30%,而2024年预计的增速则降至0.02%至10.01%和0.01%至9.86%。
此外,近期公布的生化试剂和化学发光试剂集采结果也令人担忧。糖代谢等生化类检测试剂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70%,部分产品的申报价格降幅甚至超过80%。同时,医美行业的增速也在放缓,“医美三剑客”爱美客、昊海生科、华熙生物均面临增长压力。
然而,面对这些挑战,也有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市科技专家库转化专家王竟菁表示,虽然宏观环境并不乐观,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各个细分领域都可能存在机会。因为临床的刚需、医生的刚需、病人的刚需都真实存在,需要更多的创新产品来满足。
图湃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EO、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王颖奇也指出,尽管行业面临不少坎坷,但黄金发展期并未消失。国产政策依然利好,医疗需求依然存在,出口机遇也很明显。因此,现阶段仍然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十年。
对于如何破局当前的困境,创新被认为是关键所在。但这里的创新必须是“真正的创新”,即具备足够说服力的隐藏价值,能够解决临床中的迫切需求和真正痛点。王颖奇表示,颠覆式创新虽然少见,但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大幅改进效果的迭代式创新仍将是未来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流方向。
为了实现真正的创新,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科学家需要得到足够宽松的氛围和条件来进行研究;企业需要与科研院所和临床医生深入沟通,挖掘临床困难点和关键点;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此外,医疗器械的创新还需要从创新的产业链多方入手,包括给予科学家宽松的创新环境、鼓励医工交叉合作、推动原始创新技术的转化等。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持续发展,为患者和医生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原文链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