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生物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尽管投资体验不佳,但行业增速有望复苏。AI技术的融入为生物制药带来新机遇,同时老龄化趋势和政策环境也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投资者可关注医药主题基金布局。

前段时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热闹非凡,哪吒动画电影“出海”创下全球动画片最高票房,同时,Deepseek技术的横空出世也轰动了全球。此外,中国的生物制药也在国际上“出圈”,《经济学人》杂志在2月中旬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在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方面的成就。

我们再来看看市场表现,自2月以来,申万二级行业的生物制品上涨5.02%,中信二级行业的生物医药上涨约7.7%,恒生综合行业指数中的医疗保健业上涨19.94%。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生物制药这一领域。

数据来源:Wind,2025.2.27。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生物制药了解一下?

生物制药,就是运用生物技术进行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与化学制药不同,生物制药涉及的活性成分大多来源于生物体,如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器官、细胞等。

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疫苗、红霉素、青霉素等,以及重组蛋白类的胰岛素、生长激素,还有热门的CAR-T细胞疗法,都属于生物制药的范畴。可见,生物制药是一个涵盖广泛且重要的产业。

中国生物制药的行业现状

生物医药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注焦点,且发展迅速。然而,近两年的行业增速有所放缓。2021年以前,我国生物医药的总体规模发展迅速,但自2022年起,行业发展增速下行。不过,根据预测数据,到了2024年,行业增长有望开始呈现复苏态势。

图片来源:德勤,《“全链条支持创新”,中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政及其影响》,行业收入规模单位为亿元人民币,2025.2.21

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看,医疗行业在过往几年的投资体验不算特别好。以近三年申万医药二级行业涨跌幅来看,跌幅在18%-58%之间。

数据来源:Wind,2022.1.1-2024.12.31。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实际上,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稳步发展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研发市场。

近十年中国在研管线规模的演变

注:上图列示的在研管线数量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截至每年年末的在研管线数目。

图片来源:德勤,《“全链条支持创新”,中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政及其影响》,2025.2.21。

尽管行业发展向好,但投资体验却不佳,这主要是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资金持续流出生物医药相关股票。不过,在经历了长期的调整后,生物医药的刚需属性突显,且市场预期及估值已消化得较为充分,这一板块有望迎来全面修复。

与此同时,随着AI技术的蓬勃发展,其理念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生物制药也因此受到关注。那么,生物制药未来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呢?

生物制药未来有哪些“春风”?

1. AI+生物制药

随着AI技术的热点席卷全球,AI与医疗的结合已不再新鲜。从制药端来看,AI能参与到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如协助靶点发现和验证、设计分子式,优化试验方案、志愿者招募和数据处理等。AI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增强研发阶段的效率,加速制药流程的技术突破,降低研发成本。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增强和应用普及,它可能会在更多方面参与到生物制药的各个环节。

2. 老龄化叠加个性化用药需求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不可忽视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6%。这导致对药品的需求增加,尤其是对老年疾病方面的常规药品和个性化、前沿化的诊疗用药。

3. 政策环境+支付端变化

好的发展环境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国家层面,国务院发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创新药定位为要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出台了本地化的支持政策。

在支付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积极变化,如医保局积极开放医疗数据、引入商业保险等,以此促进创新药上市周期的缩短、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生物制药的春天来了吗?如何布局?

生物制药行业既有需求的增加,又迎来估值修复,投资者该如何布局呢?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以关注主要投向生物医药板块的医药主题基金,以分享行业增长带来的机遇。

但需注意,虽然生物制药行业当前发展势头良好,但市场不可预测,影响行业的因素也很多,如研发成功率的不确定性、技术瓶颈等。因此,投资者应深入了解这一行业,早日布局,陪伴其长期成长。

(文章来源:汇丰晋信基金)

(原标题:生物制药行业迎来新机遇)

(责任编辑: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