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迈向万亿规模,聚焦创新药“十亿美元分子”
AI导读: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即将迈向万亿,通过全链条赋能,将创新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黄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聚力培育重磅产品,业内专家认为创新药行业正进入“中国时代”,孕育“十亿美元分子”需定力和耐心。
去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8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847亿元,占据半壁江山。今年,生物医药产业即将迈向万亿规模,站上新的台阶和起点。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能级、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磅产品,尤其是重磅新药,是上海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全链条赋能,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先发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本报推出“上海新药新机遇”上下篇,探讨上海创新药行业如何抓住“创新-出海-盈利”正循环,站在万亿产业规模的门槛上奋力一跃。今年初,和黄医药决定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剥离中药业务,将资源聚焦于肿瘤和免疫创新药研发,寻找下一个“潜力分子”,聚力培育重磅产品。
在生物制药领域,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被称为“重磅炸弹”药物。上海新药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一年多前,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成为国内首个“十亿美元分子”。目前,上海原创新药中也已冒出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年销售额在30亿元左右的“种子选手”,市场空间巨大。
业内专家认为,创新药行业正在进入“中国时代”,下一个十年,国内将涌现越来越多的“十亿美元分子”。上海正在积极行动和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孕育“全球新”的重磅药物。
新药研发的长周期和高风险决定了创新药行业永远盯着“下一个”。随着商业化产品销售稳步增长,上海创新药企的后续管线也在持续上新。和黄医药正在打造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平台,该平台已产生多个潜在候选药物。复宏汉霖更早切入ADC赛道,正以稀缺的PD-L1靶点、全球第二的推进速度“占位”下一个免疫治疗时代。
上海在生物医药未来赛道上频频出手,瞄准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布局前沿新技术和新型药物攻关,推动AI赋能新药研发。上海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产品数量、企业集聚度全国领先,国内已上市的6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一半出自上海。在AI药物设计及商业化方面,上海也走在全国前列。
由于成药的高度不确定性,“重磅炸弹”药物往往具有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新靶点、新技术的失败率可能更高。诺和诺德公司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上市7年,全球销售额达292.96亿美元,几乎成为“药王”。司美格鲁肽诠释了眼光的重要性。一方面,创新药研发需要有限资源投给最有希望的项目;另一方面,也需要“广种薄收”。这种两难选择让业界不断重新思考价值。
中国药促会调研显示,新药研发十大热门靶点对应的在研药物数量在全球占比22%,而国内占比高达47%。对于同质化竞争,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陈少雄建议平衡好“冷与热”,在适应症和临床需求上精准卡位,差异化是最好的风险规划。
上海新药持续拓展产品适应症,做大“价值单品”市场规模。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2024年销售额超15亿元,已获批12项适应症,其中多项属于独家或领先适应症。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政策扶持高度相关。重磅产品的培育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滋养。去年7月,上海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37条举措。市科委会同多部门,聚焦“4个100”清单,动态梳理大IP品种,以全链条跟踪服务大力培育重磅产品。
上海将建强生物医药“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体系,加大创新药械研发支持,前瞻性布局前沿赛道。不少企业和专家建议进一步在支付端、医疗端和市场准入方面形成有效闭环。上海不断优化创新药“最后一公里”环境,完善后端支付机制,稳定前端产业市场预期。
上海持续更新“新优药械产品目录”,鼓励创新产品入院配备使用。2023年7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药械多方共担支付机制,实现基本医保携手商业保险对“新优药械”目录内产品的全覆盖。政策创新力、基础研究力、临床转化力、资本孵化力、并购整合力的叠加效应下,上海新药有望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但无论是哪种“药王”,都是20年磨一剑。孕育“十亿美元分子”最需要定力和耐心。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