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企业跨界风起,探索多元化经营新路径
AI导读:
啤酒增长承压,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等巨头纷纷跨界布局饮料、黄酒等领域,以期在业绩增长疲态下找到新出路。然而,跨界业务对业绩产生影响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新业务能否撑起“第二曲线”仍需观望。
“啤酒之外的品类可塑性很大。”重庆啤酒总裁李志刚在近期业绩说明会上作出了这一论调,这也是近两年啤酒企业跨界效果的预判。随着啤酒上市公司的业绩披露,啤酒增长承压已成趋势,跨界成为提振业绩的新选项。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等巨头纷纷跨界布局,以期在业绩增长疲态下找到新出路。
行业分析指出,啤酒跨界是多元化经营趋势,旨在搭建企业增长的护城河,同时也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方式。然而,跨界业务对业绩产生影响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啤酒企业跨界风起,涉足饮料黄酒等领域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从去年年底至今,啤酒跨界再度掀起风浪。重庆啤酒涉足饮料赛道,推出大理苍洱汽水及橙味汽水;青岛啤酒则全资并购即墨黄酒厂,跨界黄酒品类;燕京啤酒推出独立汽水品牌倍斯特,进行全国化推广。此外,华润啤酒跨界白酒,百威亚太代理奥地利红牛中国区业务,国内啤酒龙头均实现不同程度跨界。
本轮跨界更多往相近品类和业态扩充,策略各异。华润啤酒依托原有啤酒经销商和渠道,与白酒业务结合发展;青岛啤酒在集团层面布局,推进产品市场拓展;重庆啤酒和燕京啤酒则依托啤酒渠道,以“啤酒新品”方式打入市场。
跨界业务尚未兑现红利,需要时间撑起“第二曲线”
啤酒企业跨界与其主业近两年表现不佳有关。虽然今年一季度业绩有所好转,但整体来看,华润啤酒、重庆啤酒营收、归母净利润双下滑,青岛啤酒增收不增利,燕京啤酒归母净利润大增但营收增长有限。销量同样出现回落,市场消费减弱是主要原因。
因此,啤酒行业“天花板”论调频现,企业跨界寻找“第二曲线”成为必然。然而,跨界后的相关产业要撑起“第二曲线”仍需观望。以华润啤酒跨界白酒为例,其控股和入主的白酒企业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业界分析认为,新业务从起步到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尽管前路未知,但行业人士乐观认为,啤酒企业多元化经营将是大势所趋。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仅靠渠道铺货难以建立消费者认知,多元化发展的框架已初现雏形。
证券分析师指出,啤酒企业跨界不仅基于基本面考量,还可增加炒作概念,吸引资金关注。例如青岛啤酒跨界的黄酒、华润啤酒布局的白酒在资本市场上具有投资价值。此外,部分啤酒上市公司今年第一季度业绩录得增长。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