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今年A股市场IPO撤单现象频发,已有逾400家企业终止上市,创历史新高。撤单原因包括IPO审核政策收紧、上市门槛提高等。撤单企业有内部整改、寻求其他融资渠道等出路。


今年以来,A股市场IPO撤单现象频发,12月8日,科峰股份与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审核,至此,今年已有逾400家企业IPO终止,数量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沪深北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共有431家拟IPO企业撤回发行上市申请,同比增长约八成,远超2021年至2023年间的200至300家的水平。科峰股份便是其中之一,其自2022年6月30日受理上市申请后,经过两轮问询,虽于2023年6月21日上会,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迟迟未提交注册,最终选择撤单。

科峰股份主要从事纺织印染助剂、纳米液体分散染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其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22年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分别较2021年下降15.24%和13.73%,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嵌段油产品销量减少及平均单价下降所致。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嘉诺科技、旷视科技、鑫信腾等企业。

资深投行人士指出,IPO撤单潮的原因包括IPO审核政策收紧、沪深交易所上市门槛提高、企业自身业绩或经营问题,以及存在“清仓式”分红、股权高度集中等情况。此外,传统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也是一大因素。

面对撤单后的出路,投行并购负责人透露,IPO撤单企业相对成熟、清晰,成为并购标的进程较快。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终止审核的拟IPO企业有内部整改、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并购重组、重启上市等选择。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则认为,一些企业可选择转板北交所或港股市场,或通过并购方式曲线上市。

总体而言,拟IPO公司需提升盈利能力,加强合法合规运营,若短期内不符合新的上市标准,应耐心等待市场机遇,而非采取财务造假等违规手段。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IPO撤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