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产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量产热潮,但通用大模型尚未成熟,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和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风险。如何平衡风险,避免“揠苗助长”,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量产后的落地应用也需市场验证。

近日,国产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一波量产热潮。三天之内,智元机器人和四川天链机器人相继宣布开启商用量产,其中智元机器人计划年底产量接近千台,而四川天链机器人也启动了第二批量产。在此之前,傅利叶、宇树科技等老牌机器人企业,以及北京中科慧灵、魔法原子等初创企业都已宣布过量产计划。

然而,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尚未发展成熟,量产意味着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需求不稳定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如何平衡风险,避免量产成为“揠苗助长”式的发展指标,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量产看似是企业“秀肌肉”的好方式,但不少企业仍选择小批量生产作为主流。

四川天链机器人董事长胡天链透露,该公司首批人形机器人T1Pro已基本交付完毕,第二批的量产数量将在15台左右。而根据目前国内机器人供应链情况,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单批生产规模通常在100台以内。即使智元机器人计划年底产量接近千台,但在最后两周内,实际产量也不到38台。

掌如研究院院长何基永表示,批量生产对于一个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一个能够证明自身整机供应链调度能力的标志。然而,要实现量产,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资本实力、研发能力、工厂生产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因此,人形机器人整机生产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团队,并在批量生产前不断训练样机,确保算法和机器人本体的吻合。

尽管规模化的生产力还有一定距离,但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在成本控制层面仍有机会做得更好。随着自研零部件占比逐步扩大,在小批量生产的前提条件下,依托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已经有企业能够做到人形机器人的单个生产成本在20万元以内。相比之下,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成本在2万美元至3万美元之间,而马斯克正试图将其单个生产成本压缩在2万美元以内。

在落地应用方面,人形机器人当前仍需市场验证。因此,企业在批量生产前期也会更多地选择半结构化场景,如汽车、3C电子等行业。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指出,这些行业的柔性化供应链能够给机器人训练提供丰富的数据反馈。例如,四川天链机器人第一批产品主要面向高校、AI智能方向的公司和3C企业,并瞄准了一些军工场景。

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和商业服务场景中进行小范围落地。当前,智元机器人已在临港奉贤打造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并布局了具身数据采集工厂。而马斯克则预计,到2025年,特斯拉工厂内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作,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数量有望超越人类。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发展还不成熟的当下,匆匆开启量产是否“揠苗助长”?一位汽车产业端人士表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形机器人显然不是产业端想要看到的具身智能终局形态。因此,国产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和本体厂商应尽快达成紧密合作,利用本体的量产优势来实现人形机器人大脑层面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