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引领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
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实体,在大模型的催化下正加速实现产业化落地。本文介绍了“具身智能”概念及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以及人形机器人研发难点和中美两国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
继大模型技术之后,“具身智能”成为今年科技界的新热点,被视为新一波人工智能(AI)浪潮的重要方向。在这一领域,众多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融资额屡创新高,技术也在持续突破。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最具代表性的实体,在大模型的催化下,正加速实现产业化落地。
如果将大模型比作“有趣的灵魂”,那么“具身智能”赋能的人形机器人则拥有了“好看的皮囊”,并在多个领域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助手。它们不仅具备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还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
“具身智能”是指将AI技术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使它们能够像人一样进行感知、学习和与环境互动。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45年,由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蓬蒂提出“具身性”概念,认为人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感知世界。而1950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在论文中首次提及“具身智能”。
相较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了从“固定程序+机械臂”到“多模态感知+大脑决策”的迭代。在制造业中,传统工业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但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能够解决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组装。此外,在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复杂多变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也更具优势。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难点主要集中在“大脑”、“小脑”和“本体”三大领域。其中,“大脑”负责自主学习、规划和决策,“小脑”负责运动控制,“本体”则包括躯干四肢结构和灵巧手设计。目前,这三大领域都存在较多技术难点有待突破。
然而,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大模型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通用性和泛化性,有望降低开发成本,加速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现在业界主要使用预训练大模型对机器人进行预训练,让其具备更强学习能力,提高适应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产业化落地初期阶段,中美两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竞赛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技术突破、落地进展还是融资规模,两国都表现出强劲实力。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方面也已走在前列,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潜在用户人口,数据成为最大竞争优势之一。
未来,如何采集并利用好这些数据,将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高质量的数据集将大大助力行业发展,促进人形机器人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