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半个月,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领域接连取得重大进展,成为科技圈热议焦点。OpenAI推出最强推理模型,谷歌在量子计算纠错技术上取得突破。量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未来趋势是交叉融合,南京量子计算产业创新平台成立推动量子计算应用落地。

在当前的科技洪流中,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两大领域犹如双子星般璀璨夺目,引领着科技革命的新浪潮。近半个月来,这两个领域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迅速成为科技界讨论的焦点。

OpenAI推出的o1推理模型,凭借其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超越人类专家的卓越表现,以及高达78.3%的准确率,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实现带来了曙光。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彰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为未来的科技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

与此同时,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推出的Willow量子芯片在量子计算纠错技术上实现了“指数级降低错误率”的关键进展。这一突破为构建实用型超大型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坚实基础。谷歌采用“随机电路采样”难题进行测试,Willow芯片在短短五分钟内完成了当今领先的超级计算机需要一千万亿亿亿年(10的25次方)才能完成的计算,展现了量子计算的强大潜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指出,量子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作为当前两大科技风口,虽然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两者的进一步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有望加速量子计算的研发与应用,而量子计算则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共同推动科技革命的发展。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在演讲中表示,量子计算有望颠覆经典计算架构,成为解决AI算力瓶颈的颠覆性力量。通过“量子+”的方式推动我国相关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不仅能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催生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量子计算硬件的进步,专用量子计算已率先在金融、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进入场景应用探索阶段。在金融科技领域,专用量子计算技术在资产组合优化、风险分析、市场预测等场景已显现出巨大潜能,金融领域对量子计算的需求正迅速上升。同时,在医药研发和化学、材料科学方面,量子计算机能够模拟复杂的化学反应和材料特性,这对于发现新药物、新材料以及优化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ICV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量子产业规模达到47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44.8%。到2035年,量子计算产业总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117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刺激了更多量子计算应用生态的诞生。

然而,与美国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结构相比,我国量子信息科技企业多集中在整机硬件制造领域,在下游的应用软件生态建设上尚存在不足。为推动量子计算科学研究与行业应用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构建完整的量子计算上下游生态,加速量子计算应用落地,南京市玄武区、玻色量子、电子城高科三方联合成立了“南京量子计算产业创新平台”。该平台将打造国内首个以产业应用落地为主要任务的量子计算产业研究院,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

玻色量子创始人兼COO马寅表示,对于当前的量子计算生态而言,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是最关键的一步。近一年来,玻色量子作为链长企业,以量子计算机整机研发制造为抓手,将上游的量子器件与下游的量子应用场景链接起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通过联合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开发者等各方力量,不断沉淀量子计算应用成果,已有数十个不同的场景进入“场景漏斗”,并联合产出数十篇场景移植验证成功的学术论文。只有当千行百业的用户都参与到量子计算的生态中,才能实现量子计算技术的可规模扩展和可高频使用。

祝世宁院士表示,在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两大科技风口取得重大突破之际,南京量子计算产业创新平台的成立对南京乃至全国的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平台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在量子科技和前沿产业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