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差异化显现,量产在即
AI导读:
东吴证券发布人形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指出产业明显提速,差异化渐显,短期工业场景有望率先落地,长期空间广阔。初创机器人企业背景多元,量产在即,潜力无限。互联网企业和整车企业也通过多元形式入局,推动产业加速。
东吴证券近期发布了一份关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深度研究报告,指出该产业正经历显著提速,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短期内在工业场景的应用有望率先实现落地,而长期来看,其发展空间则极为广阔。报告详细阐述了以下几点:
1)产业加速发展:随着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多个产业联盟和基金相继成立,融资活动大幅增加,共同推动了产业形成“资金—技术—产品”的闭环生态系统,为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差异化特征显现:在硬件方案如上下肢、视觉等方面,以及软件层面的模型路线等方面,国内机器人企业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且这种差异化趋势尚未收敛,为市场带来了更多元化的产品选择。
3)短期爆发在即,长期潜力巨大:人形机器人在汽车、3C行业等应用环节已较为明确,预计将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并逐步扩展到其他制造业以及搬运、零售等服务业领域。据预测,到2030年和2035年,机器人新增需求将分别达到136万台和1163万台。随着“大脑”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拓宽,关节数量的增加以及线性关节的逐步渗透,灵巧手将收敛至五指方案。据我们测算,到2035年大批量生产后,单体执行器的价值量将达到约4万元,旋转/线性执行器市场空间将分别达到2154亿元和2735亿元。
在初创机器人企业方面,这些企业背景多元,量产在即,展现出无限潜力。我们梳理了包括智元、宇树、优必选、乐聚、普渡、傅利叶、银河通用、众擎、星动纪元、千寻智能在内的10家企业。这些初创企业机制灵活,创始团队在某一领域(尤其是运动控制)背景深厚。2024年,这些头部企业均发布了最新机型,并具备双足机器人的开发能力。经过与车企等制造企业近半年的试点,小批量测试阶段有望结束,2025年将迎来量产销售。多家企业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将超过千台。其中,智元、宇树、优必选、乐聚在进度上较为领先,在全栈式布局、硬件性能与成本控制、场景应用、股东背景等方面具备优势;银河通用、星动纪元、众擎、千寻智能则在大模型、运动控制算法等细分方向较为领先;普渡、傅利叶则由原本的配送/康复机器人领域拓展,展现出优秀的硬件与量产能力。
互联网企业和整车企业也通过多元形式入局,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多以投资、大模型研发及自研方式参与,更关注软件端的大模型发展,致力于从“大脑”方面发力。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多集中于语言模型领域,并纷纷推出自研多模态大模型,向具身智能大模型方向发展。其中,华为布局较为全面,其盘古大模型在模型端较为领先,旨在让人形机器人成为鸿蒙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在车端,华为通过场景与制造资源的协同,共同赋能国产人形机器人。同时,华为还通过投资极目机器人等方式加大投入。整车企业方面,人形机器人在“感知+决策+执行”层面与智能驾驶具有共同性,同时车企在应用端也是天然的落地场所。目前,在智能驾驶投入方面,华为在研发人员规模和算力规模上均居国内首位,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财中社;图片及链接信息已保留,未做修改)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