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新股市场改革引热议
AI导读:
港交所针对新股市场的定价机制和公开市场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旨在优化市场运作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内容包括放宽公众持股量要求、引入最低初始自由流通量要求以及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议价等。
去年年末,港交所针对香港新股市场的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并公开征求市场意见,此举迅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近期分享中表示,此次改革的初衷在于优化新股市场的运作效率,提升香港新股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他详细阐述了改革的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关于公开市场的规定调整,二是定价机制的革新。陈翊庭指出,这些规则大多制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当前的市场环境已严重脱节,不仅不符合国际市场的做法,还可能阻碍香港市场的发展。
陈翊庭强调,此次改革堪称近三十年来对香港新股定价机制最全面、深入的变革。他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能够重塑香港新股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地位。
在改革建议中,港交所提出放宽最低公众持股量要求,并降低A+H发行人发行的H股占比要求。陈翊庭表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必须持续吸引优质上市公司,而现有的公众持股量要求门槛过高,可能削弱市场吸引力。因此,他建议引入阶梯式门槛,对不同市值级别的公司分别设置更为合理的公众持股量要求。
同时,为防止降低公众持股量门槛可能引发的股价操控风险,港交所还建议引入最低初始自由流通量的要求,以确保公众持有的可自由流通股数量充足,防止发行人通过限售股等方式规避公众持股量要求。
此外,港交所还提出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议价。陈翊庭表示,通过提高分配给建簿配售部分的新股比例,可以提高有议价权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新股定价的效率。同时,港交所还就基石投资禁售期征求市场意见,探讨是否调整现有禁售期规定,以鼓励更多独立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议价。
陈翊庭指出,当前香港新股发售的回拨机制已不符合国际惯例和香港市场投资者结构。因此,港交所结合市场意见和国际交易所做法,提出了两套方案供上市公司选择,以确保新股定价能够充分反映市场需求,降低错误定价的风险。
针对市场担忧的降低回拨比例可能损害散户利益的问题,陈翊庭表示,这样的安排最终会让散户受益。他强调,新股申购的收益不仅与获配的股份数量有关,更与新股价格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反映市场需求的合理定价才能让买卖双方都愿意长期参与市场,从而保障市场的长期繁荣。
总的来说,港交所此次新股市场改革旨在优化市场运作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放宽公众持股量要求、引入最低初始自由流通量要求以及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股议价等措施,港交所希望重塑新股市场的吸引力,为香港市场的长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http://example.com/image.jpg)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