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松下控股计划重组家电子公司松下电器,并考虑放弃传统电视机业务。随着中韩彩电品牌的崛起,日系彩电市场逐渐萎缩。中国彩电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已成为日系彩电大本营的半壁江山。

近日,松下控股计划对其家电子公司松下电器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松下电器”)进行重组的消息,以及关于其可能放弃传统电视机业务的传闻,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2月6日,松下电器在官方网站上正式发表声明,澄清所谓的“解散”实为重组,并强调对于是否放弃电视机业务,目前尚未作出任何决定。

尽管出售电视机业务的决定尚未尘埃落定,但众多业内人士仍认为松下放弃这一业务的可能性较大。行业分析师刘步尘指出,中韩电视机品牌的持续崛起,严重挤压了日系电视机的市场份额,使得日系电视机在全球电视市场中逐渐被边缘化。加之电视机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不高,继续经营下去的意义不大。

战略失误,松下彩电风光不再

2025年2月4日,松下电器控股公司社长楠见雄规在公司的经营方针说明会上透露,公司正考虑放弃电视机业务,并计划进行抛售。他表示:“我目前无法决定是否出售,除了出售,或许还有其他选择。我们正在研究各种可能性。我们必须重新调整业务板块,以巩固高利润业务。”然而,他也承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司表示有兴趣收购其电视机业务。

此消息一出,外界普遍认为松下将退出传统的电视机业务。作为电视行业的先驱,松下电器于1952年开始生产销售黑白电视机,1960年推出了彩色电视机。进入21世纪后,松下电器推出了等离子和液晶平板电视机“VIERA”,一度风靡全球,甚至在全球电视市场拿下了超过10%的市场份额。然而,在2000年左右,关于下一代电视机技术的选择上,松下电器押错了注,继续坚持等离子技术,而索尼、三星等则选择了液晶电视技术。随着LED背光、节能技术的发展,液晶电视迅速占据市场优势,使得主打高端画质的等离子电视逐渐被边缘化。2013年,松下被迫退出等离子电视业务,转向液晶电视市场,但此时市场早已没有其立足之地。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黑电厂商的崛起,以松下电视为代表的日系彩电逐渐衰落。刘步尘表示,在三星电视称霸全球之前,松下曾长期占据全球电视机市场的领先地位。然而,如今松下电视业务因长期亏损被列为“问题业务”,可能通过出售或缩减来实现结构优化。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松下一直在调整电视机业务的经营模式。2021年,松下宣布停止在日本生产电视机,未来将专注于海外生产。2023年8月,松下更是宣布退出LCD(液晶面板)业务,将电视业务的重点放在透明OLED电视等产品上。事实上,松下已经多年未在电视市场发力,在中国市场更是将Panasonic品牌交由中国厂商ODM贴牌生产。目前,除了欧洲以及日本本土的部分高端液晶电视由松下日本本土设计之外,其他低端产品实际上全部由TCL代工。

值得注意的是,松下2024财年销售额预期下降2%,但计划通过业务调整将营业利润提升至3000亿日元以上,并优化资本回报率。电视业务因长期亏损而被列为优化对象。

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全球电视机业务持续在低利润水平运行,电视机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不高,这也是松下可能放弃电视机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品牌崛起,占领日系彩电大本营

日本电视产业曾凭借技术领先和品牌影响力在全球市场独占鳌头。然而,随着液晶技术的普及,日本品牌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削弱。目前,日系彩电阵营中仅有松下、夏普和索尼继续生产和销售自己的电视机。

与此同时,中韩彩电品牌不断崛起。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最新调查,2024年第三季度,电视出货量全球前五的品牌分别为三星、TCL、海信、LG、小米。中国彩电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还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例如,海信自主研发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以及全球首台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等创新产品的推出,展示了中国彩电企业在智能化方面的实力。

近年来,中国品牌还在不断冲击日系彩电大本营。2017年,东芝将电视业务转让给海信电器,正式退出电视机行业。此后,海信持续扩大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让日系彩电在日本本土市场也面临激烈竞争。相关数据显示,海信在2024年占据了日本市场25.4%的份额,超过索尼和松下,成为日本市场的新霸主。而且,2024年日本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已降至18.7%,而中国品牌的总份额则超过70%。自2005年日本品牌市占率超过80%的高峰后,其市场份额逐年下滑。相比之下,中国品牌从2005年的零份额起步,到2024年已占据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