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钢铁行业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受市场供需失衡影响,多数钢企亏损加剧,但也有部分企业净利润逆势增长。同时,产业永续债的次级条款溢价或仍存挖掘空间。


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我们可以初步洞察整个行业的经营运行情况。以钢铁行业为例,截至2月8日,根据申万行业分类,该行业共有47家上市公司,其中27家已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部分为发债主体。受市场供需失衡的影响,多数钢铁企业面临亏损加剧的局面,然而,也有部分企业实现了净利润的逆势增长。

在产业债利差逐步收窄的背景下,一些短期偿债指标有所改善、现金流相对缓解的发债钢铁企业仍然值得关注。尽管受制于行业宏观背景,利润空间持续承压,但产业永续债的次级条款溢价或许还存在一定的挖掘空间。

钢铁市场供需失衡,部分企业预亏损超71亿

从已发布的上市钢铁企业业绩预告来看,多数企业面临亏损,其中鞍钢股份的预亏损额最高,可能达到71.09亿元。此外,广东中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亏损变动幅度最大,同比预计下滑2751.44%。多数钢铁企业认为,市场供需失衡是导致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关键因素。

鞍钢股份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钢铁行业下游需求持续不振、弱周期、低景气度的影响,供销两端市场价差快速收窄,公司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安阳钢铁则认为,公司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2024年钢铁行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钢材价格震荡下行并持续处于低位,叠加铁矿石等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的影响,行业利润同比明显下降。

然而,也有部分钢铁企业在2024年的业绩预告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例如,净利润涨幅最大的盛德鑫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其净利润变动幅度同比高增可能达到95%,达到2.35亿元。公司解释称,由于主业聚焦火电超超临界锅炉制造行业,受益于下游订单激增,公司同期在手订单相应增加,同时不锈钢管和合金钢管的产出量也分别较同期增长了约30.72%和8.56%。此外,公司产品毛利率的提升也带动了利润的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去年房地产行业表现较弱,基建力度尚未充分显现,这对钢铁行业的景气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我国钢铁行业具有较强的韧性,去年钢材出口继续明显增长,同时政策支持下的制造业用钢需求持续增加,为行业提供了支撑。

钢铁行业协会原会长姚林此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七次会员大会上表示,2024年是钢铁行业深度调整的关键一年。传统用钢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原燃料价格易涨难跌,钢铁行业运行持续呈现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的特征日益明显。

同时,有钢铁业内人士指出,2024年建筑业用钢占比进一步下降至50%,而制造业用钢占比则从2020年的42%提高到2024年的50%,钢铁产品结构调整仍在持续。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加持下,“两重”建设的推进有望成为支撑因素。在产业债利差逐步收窄的趋势下,部分短期偿债指标有所改善、现金流相对缓解的发债钢铁企业仍然值得关注。

钢铁企业融资增长但利差收窄,永续债或存挖掘空间

据财联社数据统计,截至2月8日,仍有存续债券的上市钢铁企业共计16家,剔除集团层面永续债后的合计规模为521.17亿元,以可转债为主。

从钢铁企业融资情况来看,去年钢铁行业债券发行量有所回升,净融资额在连续好转后已回正。数据显示,2024年钢铁企业全年债券发行量达到1904.50亿元,为近3年最高值,净融资额也自2021年后连续3年净流出状态转至2024年的净流入246.50亿元。

然而,相较于其他产业,钢铁债在2024年的整体融资节奏仍相对放缓。建筑装饰、交通运输、非银金融和公用事业成为全年产业债供给的主力,发行规模均超过万亿元。

东吴证券分析师李勇对此表示,融资力度较大的行业或主要源于2024年中央财政及地方财政持续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且资金面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处于下行周期致使融资成本明显压降,加之企业自身不断致力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所致。而钢铁企业相对较高的资产负债率限制了资金的腾挪空间,不过仍可关注受益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机会的钢铁企业,其信用利差有望明显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钢铁产业债发行量有所增加,但新发行的钢铁产业债券利率明显下降。在估值方面,由于收益率下行幅度较行业利差下行幅度更大,从个券的到期收益率和剩余期限来看,期限曲线较为平坦,期限溢价较为有限。钢铁企业发债利差下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面宽松和资产荒外溢的影响。

例如,作为存续债券规模最大的河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初发行的“24HBIS01”较年末发行的“24河钢股MTN001”票面利率高出66bp。而DM数据显示,2024年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仅提升了7.22bp,其中利差走阔最高点发生在去年10月9日,这与监管政策以及市场情绪波动较大有关。

市场人士指出,钢铁企业发行票面利率下降至历史低位,但并非由基本面带动,资金宽松与资产荒是核心原因。在信用利差方面,全年仍以收窄为主,仅下半年以来有所反复。个体层面的产业债利差差距也因不同主体收入下滑、债务负担沉重、短期偿债指标不同而有所分化。不过,全行业“高收益”主体较为有限,以国企为主的市场结构下,整体借新还旧情况较好,仍能够缓解债务接续的压力。

华西固收分析师姜丹表示,尽管钢铁产业债自身仅存部分季节性结构机会,但产业永续债的次级条款溢价也存在一定的挖掘空间。自2019年永续债会计新规颁布以来,带次级条款的永续债发行额不断增多。次级和普通永续债的区别在于清偿顺序,即企业破产清算时次级永续债的清偿顺序劣后于普通债务。由于钢铁产业永续债发行人整体信用资质较强,截至去年年底存量规模也高达792亿元,合计65只,其次级条款实际发挥作用的概率较小。而同一发行人如果同时有次级永续债和普通永续债,次级永续债定价可能高于普通永续债,这一条款溢价也值得挖掘。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