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产能过剩”指责,展现坚韧与竞争力
AI导读:
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面对个别国家“产能过剩”等指责,中国企业展现强大竞争力。文章探讨中国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挑战,及企业家们的积极态度。
导读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然而,个别国家出于地缘政治考虑,频繁挥舞“反倾销”“反补贴”大棒,用“去风险”“产能过剩”等不合逻辑、违背市场规则的叙事打压中国企业,遏制中国发展。
中国日报起底工作室实地走访,采访多名顶级专家学者与国内企业家,推出系列纪录片《世界变局与中国应对》。上集《逆流而上》揭穿美国等西方国家炮制“产能过剩”、大搞“脱钩断链”的套路,探索应对策略与出路。
1. 中国“产能过剩”真相
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电动汽车物美价廉,广受欢迎。但美欧炒作“产能过剩”概念,指责中国贸易行为,不断加征高额关税,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电动汽车。
吉利控股集团海外公关总监表示,“产能过剩”不符合吉利现状,甚至“产能不足”,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需求空前高涨。国际能源署指出,2030年前需4500万辆电动汽车以实现气候目标,中国2024年产量仅占22%,即便高增长,也不太可能“产能过剩”。
此外,中国商品出口比例远低于西方国家。相比德国、日本汽车及美国制造芯片和飞机的大量出口,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仅占12.7%,究竟谁“产能过剩”?马来西亚前交通部长称,美国政府滥用“产能过剩”一词。
关税上升严重影响全球应对气候挑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称,关税针对电动汽车和科技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荒谬且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吉利控股集团海外公关总监表示,中欧合作惠及双方消费者,高额关税最终由消费者买单。即便面临不利条件,中国汽车仍保持竞争优势。
2. “产能过剩”概念炮制原因
“产能过剩”非真,为何一再听闻?起底工作室追溯发现,西方官员和媒体有组织地炒作,代表为美国时任财政部长耶伦。她反复提及“产能过剩”,并在中国访问期间以此为由指责中国新能源产业,随后美国立即加征对华新能源产品关税。
多位学者指出,高关税背后体现美国恐慌情绪——中国崛起引发国家安全和生活方式恐慌。美国现实主义学派学者提到,中美安全竞争包括军事和经济层面,美国制裁中国,如20年前对日本。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表示,美国政客因中国崛起指责中国,因美国无法再享霸权地位。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称,美国跨国公司全球赚取财富,钱未完全回流美国,滋长不满情绪。特别是在“铁锈地带”州,民众感到被忽视,失去福利,愤怒指向政客。政客为转移民众仇恨,找到替罪羊——中国。
国内中产阶层危机、政策无能及对中国崛起的恐慌,使美国执着去全球化。新加坡前外交部长称,如无中国进口商品,美国通货膨胀更难控制。这种敌意体现“零和博弈”思维,但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始人称,双赢才是可能。
3. 中国企业家看法
起底工作室走访东南沿海企业,受贸易战影响的企业家如何看待当前局势?在电动汽车崛起前,“产能过剩”曾指责中国太阳能产业。晶科能源全球副总经理称,西方企业难追赶中国企业,推动政府增加贸易壁垒和限制,制裁中国企业。
但挑战不会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福安市国恒工贸总经理经历了2018年中美贸易战低谷,称要加强灵活性、弹性,不被局限。福建“一亿美金俱乐部”成员认为,中国没有“产能过剩”,物美价廉无错。福建康威针纺总经理称,美国仅关注中国企业价格竞争,未思考服务和品质竞争。
如今,企业家们仍在运营、技术、团队上竞争,越“卷”越有干劲,共同做大蛋糕。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面对未来风险与挑战,大家乐观表示:“不怕!打过一次,打不倒!”
(文章来源:中国日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