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回暖,券商提供百倍杠杆引关注
AI导读:
随着港股IPO市场回暖,多家券商提供高达百倍杠杆和零利息优惠,导致认购金额激增。频繁高额认购背后是券商借钱给投资者认购新股的策略,但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近日,随着港股IPO市场回暖,多家券商为吸引投资者,提供了高达百倍的杠杆,并推出零利息优惠,导致认购金额激增,频繁出现超千倍认购的盛况。
辉立证券董事黄玮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不会有更高的杠杆或更优惠的利息政策了。”一些香港券商甚至认为,当前的形势相当于券商自掏腰包邀请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
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指出,对于港股“打新”市场秩序,已注意到有新股发行出现数千倍超额认购的情况,将密切关注券商是否妥善管理新股孖展融资的风险。
孖展
“孖展”一词源于港股市场,是英文Margin的粤语音译,即保证金,是香港对杠杆交易制度的称呼。孖展认购即指借钱打新。去年,草姬集团以6083.63倍的认购倍数成为港股“超购王”,晶科电子紧随其后。
2023年港股新股认购倍数虽不及去年,但2024年新股公开认购倍数的均值已达到356.8倍,同比增长2709%。布鲁可新股的孖展认购倍数更是高达6027.48倍,成为港股史上孖展金额第二高的新股。

频繁高额认购的背后,是券商通过放大港股认购杠杆,借钱给投资者认购新股的策略。
改革
2023年11月,香港推行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FINI制度。该制度缩短了新股申购到上市的时间,并允许申购金额达到一定程度后,只需缴纳部分资金,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此制度下,香港券商迅速推出零利率打新服务。对于高额认购项目,顶格打新者可以节省超过10万港元的利息。理论上,IPO融资额固定,打新者申购金额的高低对券商成本影响不大,因此券商愿意提供高杠杆。
竞争
FINI新规前,投资者可利用多个券商账户打新以增加中签率。但新规实施后,每个身份证只能注册一个券商账户打新,导致投资者倾向于选择提供更高杠杆的券商。
港股市场遵循资金优先原则,资金多的投资者能获得更多新股。因此,在好的投资标的出现时,投资者会尽可能放大杠杆以多拿新股。
百倍杠杆已成为行业惯例,部分券商甚至更进一步,对股票进行估值,如果股票可以折抵一定比例,投资者甚至无需持有现金即可获得融资。
变化
FINI新规实施前,券商通过向打新者融资认购赚取利差。但现在,打新规模带来的利息差已减少,券商更看重客户数量和交易佣金。
辉立证券和富途等券商在新股打新方面表现突出,但券商通过打新赚钱并不容易。黄玮杰表示,公司客户主要是香港配售部分的散户,公司在国际配售部分参与较少,未来希望开拓该市场。
风险
打新股并非稳赚不赔。例如,奈雪的茶上市两日股价即下跌约20%,导致使用高杠杆申购的投资者遭遇爆仓。
港股打新存在较高风险,2024年港股新股中,上市首日破发的新股占比达34.3%。香港证监会已对多家券商展开审查,以确保其新股融资政策稳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