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海天味业启动全球发售,预计募资92.7亿港元,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联合承销,高瓴资本等顶级机构参与,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此次IPO刷新港股消费行业募资纪录,中资券商在承销市场占据主导。

6月11日,中国调味品行业巨头海天味业(3288)启动全球发售,发行价区间锁定在35-36.3港元,预计募资总额高达92.7亿港元,荣登2025年港股消费领域IPO募资榜首。

海天味业此番IPO不仅刷新了港股消费行业的募资记录,更因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三大国际投行的联合承销,以及高瓴、GIC等顶级机构的深度参与,备受资本市场瞩目。

哈富证券推出0手续费0利息10倍杠杆打新服务,助力投资者参与海天味业招股。

头部机构资源汇聚

海天味业港股IPO承销架构凸显“头部效应”。15家联席承销商共获5800万港元承销费,占比上市总开支56%,远超港股IPO行业常规的30%-40%水平。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组成的“核心承销团”不仅担任保荐人,还分得超4000万港元佣金,占比承销费70%以上。华泰国际、中信证券等12家机构则通过区域销售网络分担发行业务,形成多层次承销体系。

基石投资环节,高瓴资本以3.5亿美元注资成为最大基石投资者,其在消费领域的布局备受关注。高瓴旗下二级市场平台与券商资管业务的协同,为海天味业上市后的流动性管理提供潜在支持。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瑞银资管等主权基金与外资机构的参与,彰显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龙头长期价值的认可。基石投资者锁定期为6个月,平衡短期流动性需求,为后续交易预留空间。

据香港《明报》报道,海天味业孖展融资达1000亿港元,超购倍数超173倍,创下2023年以来消费股最高认购纪录。但需注意,其港股公开发售部分仅1579万股,基石投资者认购占全球发售总量的49.7%,筹码集中度高或加剧短期股价波动。机构分析指出,若中签率低于5%,暗盘交易或热度炒作,外资股东减持可能对流动性形成压力。

中资券商港股竞争分化

港股市场中,中资券商国际化发展呈现分化趋势。2025年前5个月,港股IPO市场回暖,27家公司上市,募资总额773.5亿港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中金公司、华泰国际等头部券商凭借全链条服务能力在承销市场占主导,IPO项目数量大幅领先外资机构,改写市场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6月至2025年5月,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国际保荐港股IPO项目分别为19单、14单和13单,占据市场主导。招银国际、建银国际等中资券商亦紧随其后。2025年前5个月,中金香港保荐项目8家,占市场份额近30%;华泰国际保荐6家,占比22.2%。相比之下,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行单家最多仅保荐3单,市场份额被中资券商压缩。

中小券商面临更大挑战。尽管港股市场活跃度回升,但近一半中小型券商香港子公司亏损,制约其国际化、保荐业务等拓展。部分中小机构已开始战略收缩或转向技术平台、垂直细分服务领域寻求突破。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2025年港股IPO企业上市审批效率提升,截至6月初,171家企业递表,其中145家“处理中”。中资券商在这些项目中担任保荐机构占比持续提升,显示其在前期尽调、Pre-IPO融资与跨境合规服务等方面日益成熟,构建出相较外资更具本土优势的服务体系。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