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市场期待的小米AI眼镜并未亮相,预计今年6月后有望面世。AI+AR眼镜市场前景广阔,但面临技术、市场与政策层面的瓶颈。小米、华为等大厂有望成为主流产品。

  财联社2月28日讯(记者王碧微)2月27日晚间,小米新品发布会如约而至,但市场期待的小米AI眼镜并未亮相。据悉,该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预计今年6月后有望面世。

  维深WellsennXR创始人何万城表示,小米从去年7月开始投入研发AI眼镜,预计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市场对小米AI眼镜发售时间存在误解,但小米入局AI眼镜赛道已成为共识,百度、华为等大厂亦在布局。

  多位受访者指出,当前AI眼镜更像AI+AR眼镜的过渡产品,未来AI眼镜与AR眼镜的结合是必然趋势。TrendForce集邦科技预计,2030年AR眼镜出货量将超过3000万。

  产业链密集入局

  近期,杭州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在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通过Rokid AI+AR眼镜完成脱稿演讲,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相关概念股如蓝思科技,在二级市场上受到追捧。

  Rokid眼镜的出圈不仅展示了AI+AR眼镜的变革潜力,也激发了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热情。小米AI眼镜的发布将进一步推动AI眼镜在国内市场的普及与认知。

  据Wellsenn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预计达到550万台,同比增长135%。另据IDC预测,至2030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或突破3000亿美元。

  未来,AI眼镜可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VisionPro的沉浸式设备,另一类是更轻便、接近日常光学眼镜的设备。随着技术进步,AI眼镜的体验将越来越好,市场前景广阔。

  AI眼镜市场竞争格局

  根据浙商证券研究所梳理的信息,2025年至2026年,除小米外,至少还将有11款品牌的AI眼镜产品面世,包括中国移动、Rokid、华为、中国电信、百度、中国联通、字节跳动、Meta、三星、魅族等品牌。

  小米、华为等大厂凭借技术、渠道优势及生态加持,有望成为主流产品。眼镜AI化、信息化的市场空间巨大,将迎来阶段性“百花齐放”的增长。

  AI眼镜面临挑战

  虽然AI与AR眼镜的讨论日渐增多,但技术、市场与政策层面的瓶颈交织。首先,用户对AI眼镜的功能和使用场景尚不熟悉,厂商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市场教育和推广。

  其次,将AI能力与眼镜硬件无缝结合,打造流畅、智能的用户体验,是当前AI+AR眼镜发展的一大瓶颈。硬件体验亦是该行业大规模放量的拦路虎,重量、佩戴感、散热与续航、显示技术等均需优化。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