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记者会,详解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多项举措,包括拓宽资金入市渠道、降低公募基金费率等。这些措施将为资本市场提供坚实流动性基础,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3月6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此举彰显了证监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决心。

多位市场专家表示,证监会通过多项措施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将为资本市场提供坚实的流动性基础,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积极拓宽资金入市渠道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至6万亿元

吴清在记者会上透露,证监会正逐项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多渠道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自去年以来,证监会积极推动更多增量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注册发行明显提速,权益类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规模从2024年年初的5.1万亿元增长至目前的6万亿元,增幅高达17.4%。

嘉实基金强调,公募基金应以实际行动践行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使命,通过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深创新,将国家战略转化为行业实践,增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信心。

该机构指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3万亿元。公募基金行业积极响应政策,从制度优化、产品创新、投研升级、生态共建等多维度发力,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系统性支持,构建“长钱长投”的良性生态。

国泰基金表示,证监会的一系列工作有效提振了投资者预期和信心。展望未来,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基本面回升向好,叠加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不断推进,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A股市场行情有望继续向好。

吴清强调,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目前,两批互换便利操作的金额逐步提升,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大幅入市,有力地维持了市场稳定。此外,权益基金规模快速提升,公募基金费率进一步降低,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持有成本,提升了投资者回报。同时,市场资金的长周期考核制度更加健全,价值投资理念进一步加强,提升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

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吴清介绍,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正积极推进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并将尽快推出。证监会将继续逐项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不断引入源头活水,多渠道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健全完善稳市做法和工作机制。

华源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梅林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既着眼当前市场的现实需求,也为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指出,长期以来,中长期资金占比偏低,市场受短期资金博弈影响较大,波动性较大。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将从制度上优化中长期资金进入渠道,打破制约长期投资的障碍,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坚实的流动性基础。

嘉实基金表示,未来将进一步通过长周期机制构建、产品创新、费率优化及生态共建,助力形成“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市场格局,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价值,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具体措施上,嘉实基金提出,一方面,可围绕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将“投资者利益”纳入中长期考核框架,推出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加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不断增强投资研究能力,力争满足投资者对于长期投资回报的需求,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中金公司研究部国内策略首席分析师李求索指出,长线资金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实体企业治理能力。这些资金通常无需在短期内面对大额意外兑付压力,具备长期属性和投资耐心,更有能力和意愿投向周期偏长、回报短期面临不确定性的创新行为,有利于进一步支持创新企业,助力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