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Manus引领智能体革命,智算算力需求激增
AI导读:
2025年AI大年,Manus智能体产品引领AI+从半自动向全自动迈进。智算算力成为AI+时代最直接的硬需求,需求激增推动智算基础设施发展。初创AI企业和中小云企业有望率先突围,利用算力需求井喷实现业绩改善。
2025年注定是AI大年,应用层面的爆款产品层出不穷。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以低成本诠释了AI+应用的广阔前景。本周,AI Agent(AI智能体)产品Manus闪耀登场,标志着AI+从“半自动”向“全自动”迈进了一大步。
Manus之所以轰动,是因为用户无需再为AI+应用提供大量素材。这款通用的AI Agent不仅能深度思考,还能直接交付成果。目前,Manus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旅行规划、股票分析、教育内容创建、供应商比较、财务报告分析等。用户甚至可以让Agent在云端运行任务,最终获得近乎完美的结果。由于Manus处于内测阶段,邀请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被炒到了高达10万元。
从DeepSeek到Manus,AI+工具持续进化,推动AI+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尽管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AI+应用的爆款产品,但可以肯定的是,智算算力将成为最紧俏的资源。据称,Manus每次回答需5分钟左右,产生大量Token。相比GPT模式,AI智能体的调用更频繁,对推理算力的需求更大。DeepSeek时代,单次对话需1k Tokens,而Manus时代,单个任务流量达100k Tokens,智算算力需求扩大了100倍。
因此,智能算力是AI+时代最直接的“硬需求”。华为董事杨超斌表示,过去8个月,中国市场AI产生的Token流量增长了33倍,其中15倍来自付费Token。预计到2030年,中国市场因Token带来的网络流量将达到每天500TB,而现在国内所有移动网络流量每天仅90TB。这凸显了智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全球互联网大厂正投入巨资建设。
然而,智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建设周期长,至少三年。这期间,GPU芯片服务器能否满足建设规模是一大挑战。英伟达GPU芯片供货不稳定,国产GPU芯片因良品率问题能否规模供货也是未知数。这些都制约国内智算数据中心的发展。
此外,互联网大厂虽拥有资本和算力优势,但终端应用是否需在大厂云端部署尚不确定。
本周,腾讯元宝道歉事件引发关注。这显示大厂在底层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初创AI企业的AI智能体产品若在大厂云上训练,底层代码可能暴露,成为大厂提升自家产品的材料。因此,初创AI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中立第三方公有云,尤其是经营灵活且无业务交集的中小云企业。
在AI+时代,拥有爆款产品的AI初创企业和提供一体化智算服务的中小云企业有望率先突围。智算数据中心已成为中小云企业的优质资产,因智算算力需求激增,大型公有云算力库存被AI+热潮消纳,中小云企业特别是拥有大量推理用智算算力的企业,不仅能利用算力需求井喷消纳库存,还能覆盖以前难以消化的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实现业绩改善。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