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政谈卓越工程师培养:突破政企校障碍,实现无缝对接
AI导读: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就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接受专访,提出针对领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集地,在服务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加速,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后备军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结合产业实际,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高校又该如何培养人才,以紧密贴合技术创新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

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战略人才,已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NBD:3月6日凌晨,由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肖弘创立的Monica.im推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AI智能体)产品“Manus”,引发AI行业震动。尤校长,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尤政:“Manus”不仅展现了肖弘个人的创新精神,也体现了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成果。肖弘也表示,在我校的学习经历为他的成长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NBD:当前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校长,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您长期关注的议题,对于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尤政: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应用的加速演进,对各国产业体系升级及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AI加速演进使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卓越工程师等战略人才被摆在更突出位置,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但受限于政企校之间的“温差”“时差”“落差”,尚未完全发挥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统筹发展势能。
NBD:在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等技术创新加速的背景下,目前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存在哪些障碍?
尤政:一是不同企业对技术创新需求差异大,导致卓越工程师人才供给存在“温差”。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已形成完善创新体系,但中小企业因需求碎片化,仍面临困境。
二是校企间直联渠道有限,导致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创新挑战之间存在“时差”。
三是缺少成熟、完善的协调机制,导致各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预期与收益有“落差”。
我认为,华科人正在用实践证明——当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当实验室创新赋能生产线,“中国智造”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开辟新赛道。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NBD:您提到,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政企校之间存在“温差”“时差”“落差”等困境,高校有哪些针对性措施?
尤政:我建议,针对领军企业和头部企业的共性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校企共建联合研究院,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课题库;通过共建工程师技术中心,提供项目场景实践验证平台;通过实施卓越培养项目,统筹校企资源,培养科学家型的工程总师。
打造“一院一中心一专项”的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形成全国性的协同创新网络。
针对中小企业的“长尾”人才需求,应引入地方政府力量,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联合体,对中小企业的卓越人才共性需求进行整合,再协同高校开展合作。同时,这一机构还能为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解决其成长的其他问题。
此外,还应进一步拓宽校企沟通对接的渠道。卓越工程师培养离不开多主体广泛参与的行业交流平台,要依托现有的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开展高频对接。同时,由政府牵引设立更多的第三方校企交流对话机制,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和高校教师双向交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NBD:“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尤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大学需要充分认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性,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驱动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优化调整学科布局。
学校必须彻底打破“平均主义”
NBD: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您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您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在实现“高效治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关键改革路径?
尤政:组织变革的本质是资源的重新分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创新产业进行资源重组,是大学实现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突破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大学存在资源配置效能不高、激励效力不明显等问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突破旧有的治理理念、组织模式和发展惯性,确立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二是要尽快提升资源配置的支撑力和精准度,加快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新体系。
学校必须彻底打破“平均主义”,明确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向重点学科和关键事项倾斜。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