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钢集团成功通过De-SPAC模式港股上市,开创内地企业新路径
AI导读:
找钢集团成功通过De-SPAC模式登陆港股,成为境内首单通过该模式上市的企业。此次上市备受瞩目,保荐人和投资人团队实力强大,融资金额超20亿元。找钢集团紧跟国家决策,聚焦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致力于在中东复制中国钢铁和建材供应链。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传统流程繁琐且成功率低;而通过De-SPAC模式,企业赴港IPO变得更为便捷,上海明星独角兽企业找钢集团就成功试水该模式。
3月10日,上海找钢产业互联集团ZG-Group(下称“找钢集团”)以每股10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6676.HK。首日开盘报11.38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11.38%,盘中一度涨至11.98港元/股,截至3月11日收盘,股价报8.21港元/股,总市值约87.96亿港元。该企业作为境内首单通过De-SPAC模式登陆港股的企业,备受瞩目。
找钢集团的保荐人和投资人团队实力强大,招银国际、汇丰与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上市前,找钢集团完成六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经纬中国、IDG资本、华晟资本、雄牛资本、红杉资本、险峰长青、真格基金、首钢基金等,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元。此外,找钢集团通过PIPE投资人募集资金约5.326亿港元。
港股市场资深分析师陈煜烨表示,找钢集团成功合并港股空壳上市公司Aquila,提升了投资者对SPAC的信心。De-SPAC为港股市场提供了更多上市渠道选择,增强了新股投资的灵活性。2024年8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修改上市规则,放宽De-SPAC交易所需的独立第三方投资金额标准,预计这将提高De-SPAC交易的活跃度及成功率。
境内首家,港股第二家
业内人士认为,找钢集团以De-SPAC模式在港股上市,其意义不仅在于短期股价波动,更在于开创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新模式的先河。
德勤中国相关人士表示,找钢集团是首家通过De-SPAC形式在港股上市的内地企业,为内地企业借助De-SPAC方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开创了新篇章。De-SPAC上市机制自2022年初在港交所落地,香港首单De-SPAC交易发生于2024年10月,找钢集团是第二家通过该模式登陆港股市场的公司。
找钢集团招股书显示,本次赴港上市募资金额约25%将用于加强服务供应,20%用于扩大买家群体并增加其黏性,20%用于加强数字化及技术能力,25%用于探索跨行业扩张,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找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东表示,找钢集团紧跟国家决策,聚焦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根据灼识咨询统计,按2023年线上钢铁交易吨数计,找钢集团运营着中国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截至2024年9月30日,找钢集团平台交易吨量超4130万吨,同比增长21.1%;GMV达1529亿元,同比增长11.61%。公司已进入盈利拐点。
找钢集团联合创始人兼COO王常辉表示,找钢集团正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全球市场,致力于在中东复制中国钢铁和建材供应链,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受众多资本热捧
市场人士认为,找钢集团港股上市虽走了De-SPAC捷径,但仍离不开明星资本的加持。找钢集团融资达到F轮,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
早在2011年,B2B交易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找钢集团前身找钢网在同一天收到真格基金和险峰的1000万元投资意向,成为中国B2B历史上第一笔单笔大额融资。此后,找钢集团持续获得经纬创投、红杉中国、雄牛资本等机构投资。
2023年8月,香港上市公司Aquila发布公告称,将与找钢网签署业务合并协议,同时找钢网计划以De-SPAC模式提交上市申请。Aquila上市时已募集10亿港元,8位PIPE投资者将拿出5.36亿港元投资找钢网。
随着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并购交易完成,王东持股约13.32%,拥有54.3%的投票权。早期投资机构险峰持续加注,成为找钢网最大的机构股东。
王东表示,找钢集团已成功转型为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提供线上钢铁交易、物流、仓储及加工等服务,并逐步向非钢铁工业原材料市场进军,拓展海外市场。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