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I技术正深刻影响电商行业,DeepSeek引领大模型变革,降低AI探索成本,提升生产率和效率。电商玩家积极投入AI应用研发,探索新技术带来的商业机遇,行业正向“货找人”新模式演进。

“接下来半年,AI应用将在国内蓬勃发展,Deepseek将引领AI应用的繁荣。”跨境电商商家钱大柱对DeepSeek充满期待。这样的技术预测来自“外行”跨境商家,显得尤为不寻常,背后折射出AI与电商日益紧密的融合趋势。

DeepSeek引领大模型变革的同时,大模型的能力升级、性价比提升等也在深刻影响电商行业,创造出“利用DeepSeek直播一天卖出3.3亿”、“电商产品图生成成本从5000元降至2元”的佳绩。即便大模型“变现”尚未形成商业化闭环,已有电商玩家投入大模型、AI应用研发的新赛道。有人用AI帮助零经验的残疾人赚取跨境第一桶金,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在垂直领域试验技术平权能否重构人力价值。

不同于通用大模型在聚光灯下的狂飙突进,垂直领域正悄然将AI融入其中,排斥、惊险、惊喜与希望交织。在这场变革中,每个参与者都在探索AI应用的新形态。

一个“含AI率”的实验

跨境商家、外贸团长董振国告诉记者:“前年开始,我做了个实验,让四个职高的孩子用AI做跨境,一年下来,他们实现了几百万营收。”为了这项实验,他给了学生们两个全新的跨境店铺,教他们跨境电商的基础逻辑后,便让他们借助AI工具完成选品、产品表达(包括生成产品标题、文字介绍、图片等)、广告投流等运营流程。去年,他还带着几位残疾人以同样方式开店,年底分红时,每人赚到四五千元。他们所有的策略都问AI,按AI说的操作,流量就来了。

“含AI率”因此成为一项指标。董振国发现,过去跨境老手可能需要20至30天做出一个95分的品,AI参与后,学生们一周就能做出10个75分的品。AI提升生产率,满足了跨境的“爆品”需求,学生们用AI大量上架产品,试出“爆品”的可能性增加。结果显示,产品运营决策中的“含AI率”越大,出单概率越高。

这是垂直领域对通用大模型垂类“说明书”的主动探索。董振国团队最初使用ChatGPT,为了让非电商专业的大模型给出符合电商“老手”的回答,他们做了大量细分指令,测试不同指令的效果,不断打磨,最终形成针对每个细分需求的指令集供内部使用,让学生快速上手。董振国举例,大模型生成的一个商品标题仅十几字,但为提高生成质量,他们给出的指令却有上千字。

DeepSeek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跨境商家的AI探索成本。董振国表示,之前ChatGPT对商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一个账号几十美元,他的团队有四十多个账号,接口费用按token计费,每月几千元。而DeepSeek账号免费,token费用仅为ChatGPT的1/10,在商家应用端效果相当。

董振国接触的跨境团队有几百个,起初推动它们启用AI时,很多抵触,不愿改变。但今年年初,不同团队的年会上,这些合伙人都在讲“今年必须用AI”。

跨境从业门槛大幅降低,学习模式“反转”。董振国表示,现在才开始给学生们讲解指令集背后的含义,让他们真正了解跨境行业,方便将来有新想法,再通过AI实现。当AI在全球“绽放”时,先让AI实实在在卖出货,让更多人有机会入门、赚到钱,再有动力去深入了解,这是他眼中“技术造福人类”的具体体现。

“钉子”造“锤子”

除了用好AI工具,知道“钉子”在哪里的电商玩家,还涌动着造“锤子”的热情。

从2024年初,钱大柱的团队开始尝试开发电商作图软件,原因是市面上的文生图大模型大多无法满足电商行业产品细节高度还原、产品360度旋转+背景换图+图生视频等需求。他们组建二十多人的技术团队,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的技术人才,线上工作,解决大量跨境中小卖家不愿花钱拍摄图片的痛点。他们写代码,在开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基础上训练自己的模型picballs,实现输入一张产品白底图,AI就能生成产品背景图、确保不变形、实现产品在场景中360度旋转及图生视频等功能。

钱大柱即将推出picballs的商业化版本,预备定价会员费每月29.8元,可生成近20套图。原来一套图的业内成本约5000元,周期两周,现在只需5分钟,成本2元。

(钱大柱团队用picballs生成的图片)

他相信,随着DeepSeek的火爆,更多瞄准细分需求的AI应用将涌现。钱大柱表示,他们通过DeepSeek本地部署优化大模型,降低算力成本,也大幅降低了Picballs的商用成本。

Deepseek R1开源满血版本地部署,让国内许多原先在测试或内部使用的AI应用瞬间解锁,未来三年AI应用开发将是一个有前景的赛道。钱大柱认为,跨境运营与技术团队结合,未来的AI应用将更商用、更接地气。

电商行业头部玩家参与AI应用开发的野心不断膨胀。近日,交个朋友抖音直播间单日销售额突破3.3亿元,背后也有AI的助力。交个朋友表示,借助DeepSeek大模型,单条口播稿时间从人工的20-40分钟缩短至AI生成的2分钟,效率提升10倍以上,单人力单日输出量从20条提升至100+条,产能提升5倍。

电商行业正从“人找货”的传统模式向“货找人”的新模式演进,AI技术无疑是这一跃迁的必要基础设施。

不少电商从业者愿意为诞生于行业本身的应用付费。董振国表示,他按照销售额的提成给某公司的AI应用付费,每月支出约1万五到两万,但能驱动出四五十万的交易额,觉得很值。

科技公司的大模型、AI应用全力冲向电商的同时,电商领域也在反向奔跑。他们需要面对开源大模型技术迅速迭代、不断免费覆盖细分需求的高变现风险,也为电商行业留下更多独特火种。

踏入AI的河

电商领域深入AI,行业与AI交融的样本带来诸多思考。

目前,在电商行业的大部分场景下,AI使用仍更多是为了降本增效。一位年销售额超5亿美元的广州跨境大卖表示,目前其公司AI应用较窄,通常用于产品图片主色改复色、产品换背景图,但对产品生活化的呈现不足,难以取代真人拍摄的质量。在服装设计上,AI多用于系列款设计演变参考,设计师通过AI延展风格和设计,从中寻找新趋势和灵感,但无法直接使用,只能作为灵感补充。如何挖掘AI的创造力,对大多数行业玩家来说仍是挑战。

AI与无数普通人的连接仍是漫长课题。交个朋友信息化副总裁刘亚平表示,主播的AI培训不难,简单使用1~2天就能上手,但若想让AI的回答更贴合产品需求,就需要更精准的提问,这需要时间去琢磨。AI与人的结合仍在路上。

董振国提到,短视频平台的许多“AI培训”相当“速成”,实际削弱了人们对AI行业应用的思考和认知,易使人走弯路。

再往前一步,AI将如何改变人?董振国回想起学生们两年不知AI指令背后逻辑的时期,他认为,将来人们总要面临一个思考:人类的思考如何不被AI豢养?

“去开拓。”这是行业当下的朴实回答。面对AI可能带来的跨境门槛降低、竞争加剧,董振国讲述了团队在AI“创品”中的尝试。他们基于AI生成“未来爆品”的新品开发报告,交由工厂生产,上市三周在美国市场卖出三十多万美元。在AI助力下,他们进入了原本未计划的日本、南美市场。AI与各行各业的碰撞带来兴奋或紧张,AI和人总要互相引领,去探索未知。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