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建厂,以技术和制造出海为策略,东南亚和墨西哥成为热门选择。然而,出海建厂面临多方面挑战,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避免盲目跟风。

全球化的进程远不止于产品出口,更涉及到技术和制造的全面出海。上海纳琳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纳琳威)创始人、董事长肖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产品出海,到技术和制造出海,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车衣作为纳琳威的主要产品之一,已经成功打开了欧美、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海外市场。目前,纳琳威已在美国布局工厂,预计2026年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产品出口为基础,结合自身产品优势,在国际市场寻找新机遇。同时,为了优化全球产业链配置,出海建厂已成为许多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关键策略。

在中国科技制造出海高峰论坛上,PayInOne创始人兼CEO林坦指出,东南亚因其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建厂,而墨西哥则因其地理位置和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成为降低关税成本、进入美国市场的理想选择。

根据《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202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拥有海外资产7.29万亿元,海外员工113.76万人,分别同比增长5.81%和14.26%。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持续扩张。

面对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严峻形势,出海建厂成为有效应对策略。然而,企业需制定长期规划,考虑厂房和设备的折旧年限,以及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纳琳威的出海历程展现了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阶段性特征。肖琳表示,公司采取“先业务后制造”的策略,通过前期建立全球业务网络积累市场经验,后期聚焦制造本地化以提升竞争力。

目前,纳琳威全球海外客户数量约为1600家,分布在128个国家。随着在海外市场经验的积累,纳琳威将精力投入到制造本地化上,准备在美国洛杉矶建立工厂,以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李东红认为,企业海外建厂是更高层次的战略布局,有助于贴近当地市场,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显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主导行业已从传统低附加值形态向高附加值形态转变,高科技属性的制造业细分领域已成为出海主力军。

东南亚和墨西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建厂的热门选择。然而,出海建厂并非易事,企业需面对文化、法律、经济环境、消费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和挑战。因此,在出海建厂前,企业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