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国,但近期市场整体低迷,进口车政策收紧,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大幅下滑。市场趋于饱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大,中国车企需强化风险意识,应对挑战与机遇。

  春节过后,出口车商赵杨紧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卢布汇率曲线,思绪飘回三年前霍尔果斯口岸的繁荣景象。那时,俄罗斯市场对中国车的需求激增,尤其是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市场严重缺车,赵杨团队抓住机遇,成立了一家汽车出口公司。

  昔日的口岸车水马龙,俄罗斯庞大的市场需求让众多出口车商赚得盆满钵满。黄金时期,一辆车利润高达数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但如今暴利时代已成过往。

  “市场瞬息万变,生意愈发艰难,需求趋于饱和,风险剧增。”赵杨对记者坦言。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出口国,2023年中国汽车品牌占据俄罗斯市场份额半壁江山,2024年份额更是上涨至约60%。然而,今年开年俄罗斯市场整体低迷,加之进口车政策收紧,中国汽车品牌在俄销量大幅下滑。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俄罗斯汽车总销量达183万辆,同比增长91%。但今年1-2月,俄罗斯车市累计销量19.1万辆,同比下降14%。其中,2月销量9万辆,同比下降29%,环比下降11%。2025年1-2月,中国汽车出口俄罗斯负增长16%,一汽、东风等中国车企在俄销量环比大幅萎缩。

  从狂飙突进到政策收紧,过去十年俄罗斯汽车销量在140万辆至180万辆间波动。俄乌冲突后,欧美车企撤离,市场陷入真空。2022年俄汽车销量触底至68.7万辆,2023年回升至96万辆。随着中国汽车供给保障,2024年俄汽车销量大增。

  从汽车发展周期看,国外品牌长期主导俄罗斯市场,并在俄境内建厂组装销售。俄罗斯本土车企及产业链公司错失发展良机,零部件配套体系未发展起来,内饰、电子元器件等多产自中国,其他零部件依赖进口。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俄乌冲突前,欧洲车企主导俄市场,德系、法系品牌占约30%份额,本土车企仅占25%。韩系表现优于日系,美系不足10%。俄乌冲突后,受制裁影响,欧美车企大规模退出,本土车企份额跃升至40%。中国品牌趁机崛起,2023年市占率突破50%,2024年部分月份达60%,三季度峰值67%,但近期回调,2025年1-2月降至56%。

  俄乌冲突前,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布局有限,整体表现不强势。2021年俄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中,几乎无中国汽车品牌身影,被欧日韩企业占据。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占据多个席位。

  俄罗斯汽车市场行业人士表示,中国品牌发展迅速原因在于:一是其他品牌汽车供应紧张且涨价幅度高;二是部分中国品牌在俄生产,本土化推动发展。

  长城汽车是最早开拓俄市场的中国车企,2004年开始向俄出口哈弗及皮卡车型。长城汽车也是俄市场中投资最大的汽车品牌,2019年在俄图拉工厂竣工,是中国品牌在海外首个涵盖四大生产工艺的整车制造厂,规划年产15万辆。此外,奇瑞、吉利、长安等多家车企在俄布局,并开拓渠道。其中,奇瑞在俄拥有多个品牌,2024年旗下多个品牌跻身俄销量前十榜单,奇瑞集团销量达32.5万辆,同比增长47%,独占两成份额。今年2月,除本土品牌拉达排名第一外,前五均为中国品牌。

  “俄乌冲突后,边境口岸如淘金现场,我们甚至用无人机航拍找停车位。”赵杨回忆道。俄市场的火热给中国车企带来机遇,车商们蜂拥而至。

  中国汽车出口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主机厂在当地建厂通过授权海外经销商销售;二是车商通过新车当二手车卖的方式出口(平行出口模式)。俄市场中,车商几乎均通过平行出口模式进入。

  然而,俄对中国汽车出口政策收紧,使车商对出口态度更为谨慎。相较于官方授权,平行出口模式下,车商通过国内4S店等渠道拿下车源,国内市场价格战使终端价格更低,因此平行出口车源在价格上占优势。

  2024年4月1日起,俄对从中国经中亚国家中转再运往俄的车辆需补齐税费。俄宣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进口车辆报废税上涨70%至85%,每年上涨10%至20%,直至2030年。报废税是影响进口汽车成本的重要因素。

  专家表示,俄禁止中国汽车走平行出口渠道,避免非授权经销商低价竞争,利于中国车企官方出口销售。俄希望本土工业发展,因此利用税收等手段结构性引导中国车企建厂投产。

  自去年10月政策发布以来,俄市场表现相对较弱,今年2月更为低迷。

  市场饱和,车辆堆积过多,需求趋于饱和。加之俄对进口车政策收紧,车商不敢轻易囤车。

  平行出口模式中,热销产品很快形成库存,利润越来越薄,甚至滞销。

  过去单台车毛利润可达数千美元,现在普遍压缩至数百美元,部分车型甚至价格倒挂。

  汽车报废税上调后,售价普遍上涨。政治和政策变化给中国车企出海俄带来不确定性。此外,收付款和汇率波动也带来较大影响。

  政策不确定性令车商不敢囤车,处于谨慎观望态度。利润被摊薄,风险加大。

  一些出口商背靠汽车经销商集团从事业务。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经销商集团瞄向海外市场。俄罗斯业务是重点,但多家经销商集团开始在中东和非洲寻求增量。

  中国车企填补后,俄市场基本饱和。预测2025年俄汽车市场将减少约15%。业内认为,需求下降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进口过剩、竞争激烈、融资成本高企等。这些因素将在高利率环境中加剧,影响消费者购买力。

  目前,中国车企在俄加大出口,但部分车企尚未公布建厂计划。外媒称奇瑞在俄进口半散装汽车并在三家工厂组装。2025年,长城计划将图拉工厂年产能提升至20万辆,零部件本地化率达65%。

  专家认为,中国车企在俄表现强劲,但近期因税收等因素受阻,未来需强化风险意识。主要风险是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包括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不确定性。需提早研判形势,预防政策风险,安全第一。

  (赵杨为化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