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本文探讨了两会科技热词,包括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展现我国科技创新的坚定步伐和未来发展方向。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他进一步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确保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如何走在前沿?产业创新如何加速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又该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我们精选了六个两会科技热词,深入科技创新一线,倾听创新故事,以此见证我国科技创新的坚实步伐,并探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未来方向。

——编者

商业航天,作为以市场化机制运作、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的航天活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以来,至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蓝箭航天,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成立于2015年,具备自主研发、独立设计和制造火箭的能力,涵盖了设计、工艺、制造、测试、发射等完整链条。其自主研发的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已于2024年11月27日成功点火升空,标志着该公司火箭技术已进入商业运营阶段。

低空经济,依托低空飞行活动,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形态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代表性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领域。

在广东广州,无人机搭载微型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进行高速公路扫描监测,智能预警平台能够自动报警,及时发现岩土位移超过安全阈值的情况。此外,深圳北站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的落地应用,以及广州黄埔区装载“AI大脑”的农业无人机提高播种效率,都展示了低空经济正加速融入各行各业。

生物制造,以生物质或二氧化碳等为原料,利用生物体机能生产所需产品,被视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希望的技术。其中,微生物蛋白的生产,通过微生物发酵方式,具有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清洁高效等特点。

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德茂和团队正致力于将微生物蛋白推向生产线。经过微生物菌种选育优化、发酵生产、食品化加工等环节,微生物能够高效转化为蛋白粉、蛋白肉等产品。

量子科技,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展之一,正迎来第二次革命浪潮。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方式和能力。

在安徽合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正在平稳运行,并向全球用户开放。该量子计算机在处理相同规模问题时,所需计算资源仅为经典计算机的千分之一甚至更少,已在多个应用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此外,具身智能、6G通信等前沿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具身智能强调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已在艾灸机器人、地震救援多机器人融合项目中得到应用。而6G通信技术,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进入商用阶段,将构建全球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